代价。
他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看向沙盘上那些撤退路线的眼神充满了后怕与感激。
因为指挥员思虑不周,一次漂亮的胜仗瞬间变为惨胜甚至全军覆没,这种后怕让他几乎站立不稳。
观摩席上也一片寂静。
这寂静中,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震撼与思考。
在座的都是精英,但层级和阅历的差异,在此刻显露无疑。
那些为数不多、已有师级指挥经验的学员,如来自各野战军的师长,脸色最为凝重。
他们从陈朝阳的剖析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战术得失,更是整个战役层面后勤、工兵、侦察、通讯等多兵种协同的缺失,
以及高级指挥员在复杂形势下系统思维的极端重要性。
陈朝阳指出的每一个问题,在他们脑中迅速扩展成一张庞大的保障网络和资源调配图。
他们领悟的,是“统筹”。
而占据多数的营团级干部,如性格火爆、以敢打硬仗闻名的猛虎团杨团长,感受则更为直接和剧烈。
他们中的许多人,思维仍停留在“无畏冲锋”、“寸土不让”、“刺刀见红”的层面。
李玉林白天放弃阵地的“藏”,在他们最初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怂”;
而夜间反击的胜利,则让他们觉得“够劲”、“解气”。
但陈朝阳最后关于“撤退路线”的警告,对着他们火热的头脑当头浇下。
杨团长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胸前一道狰狞的弹疤,那是他带着全团冲锋时留下的“勋章”。
他原本对李玉林“躲躲藏藏”的打法颇不以为然,认为少了军人血性。
可此刻,他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的画面,不是自己冲锋的英姿,而是他曾亲眼目睹、在敌人精准炮火覆盖下,整排整连的弟兄在撤退途中倒下的惨景……
那些士兵,同样无畏,同样勇敢,却因为指挥链条上某个环节的思虑不周,白白葬送在回家的路上。
他的脸色白了,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后怕与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交织在一起。
他第一次如此深
第613章思想火种-->>(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