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场上爆发出来,乡亲们脸上的阴霾和恐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动、感激和一种近乎于见到“青天”般的崇敬。
然而,人群并没有像受惊的鸟雀般立刻散去。
陈朝阳这番体恤民情、掷地有声的话语,彻底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坚冰。
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忧虑,巨大的感激和一种对这位“大官”的好奇与亲近感油然而生。
这在这个时代乡村,是一种非常普遍而纯朴的情感,对真心为民的干部,老百姓会报以最真诚、最热烈的拥戴。
几位被点了名的老人,如王老栓,颤巍巍地走上前几步,嘴唇哆嗦着,似乎想说什么感谢的话,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作揖。
李老倔也放下了之前的倔强,朝着陈朝阳的方向,也是如此。
那位抱着孩子的妇女,眼圈通红,拉着懵懂的孩子就要往下跪,被陈朝阳眼疾手快地虚扶住:“使不得,大嫂……”
“陈书记,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谢谢陈书记。”
“您可要在俺们村多待会儿……”
人群慢慢、自发地围拢过来,不是喧闹,而是带着几分拘谨又无比热切的目光看着陈朝阳。
年轻的汉子们挠着头憨笑,婆娘们互相低语着,夸赞着这位年轻领导的“仁义”和“明白事理”。
他们舍不得立刻就走,仿佛多待一会儿,多看一眼这位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好领导,心里就能更踏实一分。
这种依依不舍,是这个年代老百姓对好干部最直接的认可。
陈朝阳看着这一张张质朴而热情的脸,心中感慨万千。
他理解这份情感,也珍视这份信任。
他抬高声音,再次开口:
“乡亲们,你们的心意我领了,现在,抢收麦子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支持!
快去吧,别让到手的粮食糟蹋在地里,等麦子收完了,咱们治碱工地上再见。”
听到这话,乡亲们才仿佛找到了行动的指令,纷纷点头。
“听陈书记的!”
“收麦子去!”
“陈书记,您放心,俺们一定把麦子收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