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2章 前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还行。

    没丢人。

    拍文艺片,很累人,很消耗脑细胞。

    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配色、景深、景别、运镜,都需要下心思琢磨,特别是重要的镜头。

    像主角绝望大哭的那场戏,他一共拍了十几个版本。

    每个版本看着差不多,实际上区别很显眼,不同的版本,运镜、构图、配色等等都不一样。

    演员的表现方式也不太一样。

    拍完那场戏,主演马修·麦康纳整个人差点抑郁。

    哭戏,很伤人的。

    演员想要拍出感染力,必须要自己代入情绪,大喜大悲,能不累人?

    拍到后面,马修·麦康纳都在片场打起了点滴。

    最后入选正片的镜头就是他拍的最后一个版本,那时候,马修是真的绝望了。

    拍了十几版,导演都不满意。

    他整个人又累、又困,被一种绝望感给包围着。

    沈良觉得这个版本的哭戏要比原版还要具有感染力。

    说实话,拍完这部电影,沈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至少目前,他没有继续拍文艺片的打算。

    塔喵的。

    就后期调色,他的脑细胞不知道死了多少。

    好在结果并不差。

    现场,好评如潮。

    凡是来到现场的导演、老师,甭管是北电,还是中戏的,都夸了一个遍。

    都是那种发自内心夸张的。

    在这里,江诗雄是感慨最深的那一个。

    跟沈良一比,她那个学生路钏,完全没法比。

    魔怔了啊!

    路钏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技巧再高,也要服务于剧情,不是说技巧不重要。

    而是得先把故事、人物讲明白。

    小沈的这部片子拍的就特别好,他是用人物来推动剧情,每个角色都有弧光。

    都有张力。

    不过。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

    大多数导演,不乏一些大导演,他们仍然是用故事来展现人物。

    两种表述方式,成品看起来差不多,事实却是相差甚远。

    人物推动剧情要更加高级一点。

    简单来说,人物推动剧情的高级之处在于,角色不是单纯的工具人,不是脸谱化的表达。

    这才是拿奖该有的水准。

    而路钏,他现在沉迷于技巧,尽想着炫技。

    念及至此,江诗雄的目光不由投向人群中央的沈良。

    或许是沈良给这一代青年导演的压力太大了。

    ‘炫技’其实也是沈良身上的一大标签。

    摄影系出身的导演,都有这个毛病。

    但。

    技巧只是沈良个人成就里‘锦上添花’的那朵花,虽然那朵花是拿奖的重要因素。

    可。

    人家没有喧宾夺主。

    在讲好故事,处理好人物的情况下,人家才炫技。

    就说马修的那场哭戏,沈良在配色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细节的业内人士,看到那场戏,重点永远是主角的哭泣。

    配色、构图服务的对象是‘冲击力’。

    此刻,老何又像醉酒一样,满面红光,嘴角根本压不住。

    如今呐,电影圈内的风气越来越浮躁。

    拍戏的初衷全奔着票房去,包括一些刚刚毕业的新人导演们,都很难沉下心来打磨细节。

    他不是觉得这样不好。

    人生在世,无非是名利二字。

    逐利是人的天性。

    票房市场那么火热,热钱那么多,随便一个项目,哪怕是刚毕业的新人摄影师,只要业务能力达标,十万八万随便拿。

    小有名气的摄影师,跟各组,十几二十万。

    那种成名的,或者拿过奖的,都是几十万的劳务费,就这,还得看人家的心情。

    还有。

    他们这些老师也是。

    因为沈良的关系,老何、老穆的身价也是跟着水涨船高。

    挂个名就能拿几十万,如果愿意去剧组,七位数随便拿,要是支持力度更大。

    钱也更多。

    这种情况下,要不是顾忌坏了学生的名声,老何自己都忍不住,自己都做不到,哪能怪别人。

    虽然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但老何私下更喜欢从前的影视圈。

    那时候没现在这么浮躁。

    对待作品更认真。

    是用搞艺术的心态来拍电影,每个镜头都是深思熟虑,不断打磨的结果。

    现在嘛。

    

第452章 前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