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章 为后世抢救下一些火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的脑海中疯狂燃烧。

    那些典籍,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被辩驳,可以被超越,但绝不该以这种方式被彻底抹杀!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

    他必须做点什么。

    即便无法拯救所有,也要在这场文明的浩劫中,为后世抢救下一些火种!

    第二天,李沐以考察南阳陶器、为太医署采办药瓮为由,来到了宛城的市集。

    他亲自挑选了十几个肚大口小的黑色大陶瓮,付了钱,让店家直接送到他的住处。

    从那一天起,李沐的生活变成了两部分。

    白日里,他依旧是那个勤勉严谨的太医署专司。

    他带着随从,走遍南阳的山野,核定药材名称,绘制精密图谱,统一计量单位。

    他的工作无可挑剔,甚至让前来监察的郡守属吏都暗暗称奇。

    而当夜幕降临,他便会屏退左右,在书房里点亮一盏孤灯。

    他从随身携带的行囊中,取出早已备好的竹简和刻刀,开始一项秘密而伟大的工程。

    他誊写的,并非医书。

    诸子百家的言论,那些他前世耳熟能详的句子,此刻正通过他的手,一笔一划,被重新镌刻下来。

    为了绝对保密,他没有使用秦国通用的小篆,而是全部采用了笔画繁复、外人难以辨认的楚国文字。

    这是与时间的赛跑,是在屠刀落下之前,抢救文明的瑰宝。

    每一片竹简的完成,都让他感到一阵心悸与慰藉。

    巡行南阳、三川的差事,终于到了尾声。

    在返回咸阳的前夜,李沐借口月色正好,独自一人带着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悄然离开了驿馆。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在距离咸阳百里之外,渭水河畔的一处隐秘的河湾,他停下了车。

    这里是他来时就早已看好的地方,地势较高,不易被水淹,旁边还有一棵巨大的歪脖子柳树作为标记。

    他跳下马车,从车上搬下一个又一个沉重的陶瓮。

    他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在柳树下奋力地挖掘着。

    当坑挖到足够深时,他小心翼翼地将那十几只装满了竹简的陶瓮,一个个放入坑中,仔细地码放整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