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在家乡没闲多久,天宝十四载(755年),一声惊雷炸响——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了!这就是后来把大唐搅得天翻地覆的“安史之乱”。
叛军的铁骑跑得比风还快,没多久就拿下了洛阳,接着又冲破了潼关。长安城里的唐玄宗慌了,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一路往四川逃,路上还发生了“马嵬坡之变”,杨贵妃被赐死。
整个中原地区乱成了一锅粥:城里的房子被烧,田里的庄稼被踩,老百姓要么被杀,要么拖着家当往南方逃。张继也没能幸免,他收拾了几件衣服,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往江南跑。
江南虽然没被叛军直接打,但也被乱世搅得人心惶惶。张继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不是滋味:读了十几年书,本来想当文官治理天下,可现在天下都乱了,手里的笔还顶用吗?
他在诗里写“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字里行间全是心疼——战马比归田的马还累,一千户人家现在只剩一百户,这日子怎么过啊?
转机出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这一年,政府军终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天下稍微稳了点。朝廷急需人手平定残余的叛军,有人想起了张继——这小伙子是进士出身,有文化,还正直,于是推荐他做了“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说白了,就是在西征的军营里管文书、做参谋,不算大官,但总算能为平叛出点力。
张继接到任命时,心里又激动又忐忑。他放下了手里的笔,拿起了军营里的文书册,跟着军队辗转各地。白天,他帮着统计粮草、记录军情,有时候忙到半夜都没饭吃;晚上,躺在冰冷的营帐里,听着外面的风声,他会想起老家的父母,想起长安的繁华,也想起自己当初的抱负。
好在他没忘了初心,不管多忙,都坚持“知治体”——就是明白治理的根本是老百姓。比如军队要征粮,他会反复核对,生怕多收了老百姓一粒米;看到士兵欺负百姓,他也敢站出来说话。
后来,叛乱慢慢平定,张继也凭着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升了官——先做检校员外郎,再做检校郎中,最后当了“盐铁判官”,负责洪州(现在的南昌)的财赋。这官不算大,但管的是“钱
第130章 张继:写“活”枫桥夜泊的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