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有一回,他跟几个同事喝酒,喝到半醉,有人哭着说:“咱们都是唐朝的官,可现在连唐朝的命都保不住,活着还有啥意思?”韦庄没哭,只是端着酒杯,一口喝干,说:“哭有啥用?能保一点是一点,能留一点是一点。”

    他说的“留一点”,就是编《又玄集》。当时战乱不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散佚了,有的被烧了,有的丢了,韦庄看着心疼——这些诗,是中晚唐的“魂”,要是没了,后人就再也看不见那些年的故事了。

    他从史馆里找,从自己的旧稿里翻,从朋友那里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编成了《又玄集》。里面收了杜甫、李贺、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也收了不少不太出名的诗人的作品,一共两百九十七首,全是他一句一句抄下来的。

    编完那天,他把集子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个宝贝。同事问他:“老韦,这集子编了又能咋样?唐朝都快没了。”韦庄说:“唐朝会没,但诗不会没。后人翻开这集子,就知道中晚唐有过啥样的诗人,写过啥样的诗,就知道咱们没白活一场。”

    这就是韦庄,哪怕知道唐朝要完了,哪怕自己只是个小官,也想着给后人留点东西——他的“诗心”,从来都不是只写自己的愁,是装着整个时代的苦。

    投奔王建:乱世里,他选了“能做事”的路

    公元897年,韦庄六十二岁,这一年,他做了个重大的决定:离开长安,去四川投奔王建。

    王建是谁?是个武将,早年是个“混混”,后来参军打仗,凭着能打,在四川站稳了脚跟,成了“西川节度使”。当时的四川,远离中原的战乱,百姓还算安稳,王建也算是个能做事的人——不像朱温,只知道杀人夺权;也不像唐昭宗,只会哭哭啼啼。

    韦庄为啥要投奔王建?不是想当大官,是想找个能“做事”的地方。在长安,他只能抄书、写诗,看着唐朝一点点灭亡,啥也做不了;可去四川,他或许能帮王建治理地方,让百姓少受点苦,让文化能传下去。

    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没跟太多人告别,悄悄离开了长安。路上走了三个多月,翻过高山,跨过大河,终于到了成都(当时王建的地盘)。王建早就听说过“秦妇吟秀才”的大名,听说韦庄来了,亲自出城迎接。

    两人一见面,王建就开门见山:“先生是大才子,我王建是粗人,打仗还行,治理蜀地,得靠先生帮忙。”

    韦庄也不绕弯子:“我来投奔将军,不是为了功名,是想让蜀地的百姓能安稳过日子,让这里的文化能保住。”

    王建笑了:“先生放心,只要你帮我,我啥都听你的。”

    就这样,韦庄成了王建的“掌书记”(相当于秘书),开始帮王建打理政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当时蜀地的官员,好多都是王建的老部下,没读过书,只会欺压百姓。韦庄制定了“考核制度”,谁做得好就升官,谁做得差就撤职,哪怕是王建的亲信,也不例外。

    有个姓刘的将军,是王建的拜把子兄弟,在地方上抢百姓的地,还杀人。韦庄知道后,直接把状纸递到王建面前:“将军要是想让蜀地安稳,就得杀了刘某,不然没人会服你。”王建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听了韦庄的话,把刘某斩了。

    这一下,蜀地的官员都老实了——原来这个“老书生”,不光会写诗,还真敢做事。韦庄看着蜀地的秩序一点点好起来,心里终于踏实了——这比在长安抄书,有意义多了。

    蜀相韦庄:定规矩、兴文化,把乱世变成“桃花源”

    公元907年,朱温杀了唐哀帝,建立了“后梁”,唐朝彻底灭亡了。消息传到成都,王建大哭了一场,然后在韦庄的劝说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前蜀”,韦庄被任命为宰相,这一年,他七十二岁。

    当了宰相的韦庄,更忙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直到深夜才回家。王建是武将,不懂治国,几乎把所有事都交给了韦庄——定典章制度、修法律、搞科举、兴文化,韦庄就像个“总设计师”,一点点把前蜀的“架子”搭起来。

    他定的“典章制度”,大多参考唐朝的,但又改了不少不合时宜的——比如唐朝的官制太复杂,他就简化了;唐朝的赋税太重,他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蜀地的百姓,之前受够了战乱和欺压,现在日子安稳了,都夸韦庄是“好宰相”。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