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小凡在日记簿上写道,旁边是他画的无障碍园区设计草图。
初夏时节,小凡和杨女士筹划的“花田故事馆”终于破土动工。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曾经来访过花田的人都回来帮忙。有人提供建筑材料,有人贡献专业技能,有人只是来搬一块砖、刷一面墙,都要留下自己的心意。
建设过程中,工人们不时在地里发现各种小惊喜——有时是一袋不知名人士留下的种子,有时是一张鼓励的纸条,甚至有一天清晨,大家发现工具棚外放着一套精致的手工园艺工具,没有署名,只有一张卡片:“愿花田永远繁茂。”
与此同时,刘婶的种子食谱越来越受欢迎。在大家的鼓励下,她开始每周六上午在花田开设“种子美食工作坊”,教人们如何用各种植物种子制作健康美食。李奶奶则组织孩子们用干花和种子制作手工艺品,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花田的维护和发展。
一个雨后的下午,当苏晴正在整理日益增多的日记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慢慢走近石桌。
“请问,”老妇人的声音颤抖着,“你们是不是有一株叫‘忆笑’的玫瑰?”
苏晴点头,带领老妇人来到玫瑰园。令人惊喜的是,李哲的“忆笑”玫瑰已经长出了好几个花苞,其中一个已经开始绽放,淡粉色的花瓣上带着晨露,娇嫩欲滴。
老妇人凝视着玫瑰,眼泪无声滑落:“我是李哲的岳母。我的女儿...她生前最爱玫瑰。”她从包里取出一个陈旧的信封,“这是她生前写的,说如果有一天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花,希望我能把这个交给照顾那花的人。”
信封里是一封信和一小袋特殊的玫瑰种子。信中,李哲的妻子写道:“花是记忆的容器,每一朵绽放的都是某个时刻的永恒。愿种花之人懂得,最珍贵的不是花本身,而是它唤醒的情感与联结。”
那天傍晚,当李哲照常来到花田时,发现玫瑰旁多了一张小长椅,上面刻着他妻子的名字和生卒年月。老妇人坐在长椅上,微笑着向他招手。
人们远远看着母子二人坐在玫瑰旁轻声交谈,夕阳为他们镀上一层金边,那画面美好得如同林晓笔下的油画。
随着夏天深入,花田故事馆的主体结构终于完工。那是一座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的建筑,大部分材料是回收利用的,屋顶种植着各种耐旱植物,雨水收集系统为王师傅的灌溉系统提供了补充能源。
开馆日选在了夏至这一天。馆内不仅展示了花田的发展历程和三本厚厚的日记簿,还有林晓和小凡创作的花田系列画作,刘婶的种子食谱展示,王师傅的发明创造,甚至
雪落花田时(续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