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王爷爷年轻时就想当园林设计师,”刘婶悄悄告诉苏晴,“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早早当了修鞋匠。这下可找到知音了。”
花田的扩展计划很快出炉。杨女士利用专业知识,将花田分为多个功能区:观赏区、食用植物区、草药区,甚至还规划了一个生态池塘。王师傅则负责将所有设计变为现实,他的工作室里又增添了新的图纸和模型。
消息传开后,来花田的人更多了。有专业植物学者来研究山海花银籽的特性,有摄影师来记录花田春色,还有附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上自然课。
花田日记簿越来越厚,里面不仅有文字图画,还贴满了照片、叶片标本和各种票据。第三本日记簿已经开始使用,封面是林晓画的群像——花田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画中,包括新加入的杨女士和小凡。
谷雨前夕,花田迎来了一场春雨。细密的雨丝滋润着土地,新种的幼苗舒展开来。雨停后,阳光穿过云层,在湿润的土地上蒸腾起淡淡雾气,恍若仙境。
就在这片雾气中,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慢慢走来。他在那株梅树前驻足良久,然后走向石桌边避雨的众人。
“请问,”老者声音温和,“这里是不是有一本花田日记?”
苏晴点点头,取出放在防雨盒中的日记簿。老者颤抖着手翻开日记,当看到某一页时,眼眶突然湿润了。
那页上贴着一张褪色的车票,旁边写着一行字:“从家乡带来的,不知道是什么花,但希望它能在花田安家。”
“这是我孙子写的,”老者轻声说,“他去年秋天来过这里,回去后一直说要再来。但冬天的时候,他...”老者哽咽了一下,“生病走了。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他笔记本里全是花田的素描和日记。所以我想来看看,看看他最后到过的地方。”
众人沉默中,老者继续翻看日记,当看到小凡画的那幅梅树素描时,他忽然笑了:“这就是他说的那株梅树啊。他说这是他在花田见过最美的景色。”
那天,老者在花田待了很久。他告诉大家,他的孙子是一名美术生,去年因为生病抑郁离家出走,却在花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回家后,孙子的病情曾有好转,画了很多花田的素描,还计划春天再来。
“谢谢你们给了他最后的温暖。”老者离开前说。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花田里的每一个人。夜里,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石桌旁,没有人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看星光下的花田。
忽然,小凡拿起小提琴,奏起一支轻柔的曲子。林晓接着拿出画笔,在星光下作画。王师傅和杨女士讨论着如何建一个纪念长椅,刘婶则想着要以男孩的名义种一片他最喜欢的花。
雪落花田时(续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