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1章 笔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的是一道结合了抛物线轨迹与实战分析的典型忍者理论题。

    图上的抛物线B,是站在七米高树上的敌方忍者A投掷手里剑的最大射程轨迹。请写出在此飞镖射程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敌方忍者的特征,以及平面战斗时的最大射程,并写出计算依据。

    鸣人准备在作弊前思考一下。

    嗯……

    鸣人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抛物线射程范围内的敌方忍者特征上。

    当敌方忍者A从七米高的树上以最大射程投掷手里剑时,抛物线B的轨迹决定了能够被击中的目标特征。

    在射程末端,手里剑的高度会趋近于零,几乎贴近地面。这意味着,在此位置能够被击中的敌人,其身体要害部位——例如头部或胸部,高度必须恰好处于抛物线轨迹的有效杀伤范围内。

    鸣人用指尖轻轻划过试卷上的抛物线图示,脑海中迅速构建出三维空间模型。

    更准确地说,在抛物线轨迹覆盖的整个水平距离上,纵坐标y值定义了手里剑的飞行高度。能够被击中的敌人,其要害部位必须位于这个不断变化的y值所定义的“危险截面”内。

    这意味着目标的身高不能偏离某个特定范围太多——既不能太高导致要害超出轨迹最高点,也不能太矮致使要害始终低于轨迹最低有效命中高度。

    经过短暂的心算和空间想象,他得出了第一个结论。

    那么,最合理的答案应该是“身高约1.7米左右的敌人”。因为这个身高的忍者,其胸部或头部要害在站立状态下,有很大概率会处于抛物线B在有效射程内各点的纵坐标覆盖范围内。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平面战斗时的最大射程。

    当双方都处于平面,失去高度优势时,最大射程需要重新计算。根据斜抛运动规律,在初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抛射角为45度时射程最大。

    已知有高度优势时,树高7米,最大射程为图示的30米,那么通过斜抛运动公式反向推导……

    他在草稿纸上快速列出几个公式。

    有高度h时的射程 R = (v² Sin2θ)/g + (v COSθ) √((v Sinθ)² + 2gh)/g

    平面时(h=0)最大射程 R_maX = v²/g

    通过已知的h=7m, R=30m,可以反解出初速度v,再代入平面公式……嗯,计算结果大约是24米。

    得出最终答案后,鸣人内心有些意外,题目意外的简单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