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子,”柳青对周明说,“我们严格按照最正统的龟背纹骨架来编,一针一线都不能错。只用天然原色柳条,不染任何颜色。唯一的改变是。”
柳青指着图纸:“将纹样比例纵向拉长,适应笔筒的高度;同时,经纬线之间的间距适当放大,营造一种通透、疏朗的感觉。”
周明点头:“我懂了!骨架不变,魂就还在。疏密一变,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从敦实稳重,变成了清秀挺拔!好主意!”
他选取最匀称、色泽最温润的原色柳条,手指翻飞间,龟背纹那严谨而优美的骨架迅速成型。因为间距放大,编织速度更快,但对手法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要求更高。
张磊调整了灯光,从不同角度拍摄编织过程和周明手中逐渐成型的笔筒局部。
“青姐,”张磊看着相机里的画面,兴奋地说,“你看这光影,比任何效果图都有说服力!”
柳青看着在周明手中渐渐拔高的笔筒,它确实还是那个龟背纹,但因为形态的改变和疏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感和空间感,像一件极简主义的雕塑。
当这个素雅、挺拔、光影斑驳的龟背纹笔筒最终完成,静静立在工作室的桌上时,三人都知道,他们准备好迎接下一次的碰撞了。
这一次,他们手中握着的,不是妥协的方案,而是一份充满自信的、来自技艺本源的回答。
第二次项目会议,气氛与初次截然不同。
苏琳早早到了,面前摊开着精心修饰的设计图册,眉宇间带着一丝准备充分的自信,也有一丝对柳青他们“不听话”的不满。
李主任和赵老师随后而入,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柳青、周明和张磊最后进来。周明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用素布覆盖的物件,张磊则提着笔记本电脑和便携投影仪。
“柳女士,听说你们这两天一直在工作室忙碌,想必是有了新的想法?”李主任语气平和但带着审视。
“是的,李主任。”柳青不卑不亢地点头,“我们认真思考了苏设计师的理念,也回归到我们技艺的本源,做了一点尝试。希望能用实物,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想法。”
“实物?”苏琳挑了挑眉,目光落在周明手中的物件上,带着好奇与些许不以为然。她倾向于相信数据和效果图,对所谓“手工艺品”的即兴发挥,持保留态度。
周明像举行一个微小而郑重的仪式般,轻轻揭开了素布。
那个高挑、疏朗、由原色柳条编织而成的龟背纹笔筒,静静地呈现在会议桌中央。
一瞬间,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
阳光恰好透过窗棂,斜斜地照射在笔筒上。光线穿过放大间距的龟背纹骨架,在桌面上投下清晰而富有韵律的光影,随着窗外微风的扰动,光影轻轻摇曳,仿佛有了呼吸。
它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解构的形态。
但那种源于严谨骨架的秩序美和天然材质的温润感,以及光影互动所产生的灵动意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无声的气场。
赵老师第一个凑上前,几乎是屏住呼吸,戴上一副白手套,极其轻柔地将笔筒托在手中。他旋转着,仔细审视每一个细节,手指感受着柳条光滑的触感和编织节点的精密。
“好!好啊!”赵老师连声赞叹,眼中放出光来,“骨架一丝不苟,是正宗的龟背纹!但这疏密变化……妙啊!既保留了纹样的神韵,又赋予了它通透的现代感!这光影效果,简直是点睛之笔!这才是活着的非遗!”
李主任也微微颔首,身体前倾,仔细观看着。作为项目负责人,她需要兼顾艺术性与市场性。这个笔筒,显然兼具了二者。它的高
第一百一十一章 坚守与创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