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一夜暴富,只求能像念北郡主那样,有敏锐的眼光和诚信的品格。据说,许多商队在遇到困境时,只要默念“萧黄”之名,便能心生勇气,找到出路。这并非神迹,而是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了朔北商人骨子里的信念。
从军的,更是将这里视为圣地。每次出征前,将士们都会列队前来,在萧劲衍的雕像前宣誓。他们相信,将军的英灵会庇佑他们旗开得胜,平安归来。那坚毅的目光,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军魂。
如果说史册上的记载,是冰冷的文字,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凭据;那么这座生祠,便是温热的血脉,将传奇注入了每一个朔北人的生命里。
而比生祠流传更广的,是那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这些故事,早已脱离了史书的束缚,在说书人的口中,在戏子的唱腔里,在牧民的歌谣中,演变成了无数个版本,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与朴素的情感。
在新都最大的茶楼“听雪轩”里,说书先生张口便是定场诗:“朔北风沙起苍黄,将军一怒镇八荒。夫人妙手回春日,换来万世稻花香。”
他口中的故事,最叫座的莫过于“夫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演绎里,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雪,是上天对朔北的考验。而黄玉卿,则是下凡的九天玄女。她能“袖里乾坤”,从袖中取出取之不尽的粮食和柴火;她能“呵气成春”,一口仙气便能融化冰雪,救治冻伤的牧民。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亲眼见证了那神迹般的时刻。他们不在乎这是否是史实,他们只愿意相信,拯救了他们的那位夫人,本就非凡。
这是民间对《萧黄列传》附录《存疑》中那些谜团,最直接、最浪漫的解答。史官魏徵的困惑,在百姓的口中,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天助”。黄玉卿那无法解释的医术与物资,被归结为“仙女下凡”,这既是对她功绩的最高赞誉,也是一种最纯粹的爱戴。
戏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是《朔北王》。当演到萧劲衍率领火器营,大破罗刹国精锐时,台下的叫好声几乎能掀翻屋顶。戏里的萧王,有万夫不当之勇,更能“神机妙算”,排兵布阵如天神下凡。而黄夫人则成了运筹帷幄的“女军师”,在后方决胜千里。夫妻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成了人们心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
在西域的草原上,牧民们围着
第一百九十八章 生祠与传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