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东西给你看。"萧瑾从袖中取出一封信,"皇上准了你的奏请,在江南增设女子学堂的经费拨下来了。"
沈瑜展开信纸,朱批御笔赫然在目。自婚后,她将母亲所创的刺绣技法整理成《凤翎绣谱》,并在萧瑾支持下创办女子学堂,教授贫家女子一技之长。如今已有三家学堂,这是第四家。
"谢谢。"她轻声道。
萧瑾摇头:"该我谢你。若非你的绣谱,北疆那些流离失所的妇人哪有生计?"
去年萧瑾奉命巡视北疆,带回数十名战乱中失去丈夫的女子。沈瑜亲自教授她们刺绣,让她们得以自立。此事传回京城,连皇上都称赞她"巾帼不让须眉"。
雨渐渐停了。萧瑾牵起沈瑜的手:"去看看孩子们?"
后院的厢房里,两个小身影正在绣架前忙碌。见父母进来,立刻起身行礼。
"父亲,母亲。"
这是他们收养的孤儿——姐姐十二岁,叫绣心;弟弟十岁,名绣诚。绣心已学得一手好针线,绣诚则随萧瑾习武。
"绣得不错。"沈瑜检查绣心的作品,柔声指点,"这里的过渡可以再自然些。"
萧瑾则查看绣诚的功课,不时点头赞许。这样的场景,每日都在王府上演。外人很难想象,权倾朝野的镇北王世子,在家竟是这般温柔模样。
"世子爷。"管家在门外禀报,"林嬷嬷从苏州来了,还带了几位绣娘。"
沈瑜眼前一亮:"快请!"
林嬷嬷是废太子妃的乳母,如今在苏州打理沈瑜名下的绣坊。她每年都会带最新绣品来京,让沈瑜指点。
花厅里,林嬷嬷精神矍铄,见到沈瑜就要行礼,被连忙扶住。
"嬷嬷别多礼。"沈瑜笑道,"这次带了什么好东西?"
林嬷嬷展开一幅巨大的绣屏:"按郡主教的针法绣的'百鸟朝凤',准备进贡给皇后娘娘的。"
绣屏上,百鸟姿态各异,围绕中央的金凤,栩栩如生。最奇妙的是,随着角度变化,凤凰的羽毛会呈现不同色彩。
"用的是'七彩流光'针法。"沈瑜向萧瑾解释,"母亲独创的,我教给了她们。"
萧瑾细细欣赏,突然指着角落一只不起眼的小鸟:"这是..."
"青鸟。"沈瑜与林嬷嬷相视一笑,"每幅绣品都藏一
尾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