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泽站在台前,身后是投影幕布。
他没有讲太多过程,没有提那个破旧的车间,更没有展示“李逵”那张牙舞爪的照片。他只展示结果。
一张张晶体切片的检测数据,一条条性能优越的曲线图。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暂定名为‘曙光三号’的实验炉,所生产的砷化镓单晶,在纯度、位错密度等关键指标上,均已达到或超过了我们现有进口材料的水平。”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和议论。
“太了不起了!用国产设备做到这个程度……”
“这个位错密度,简直不可思议!”
提问环节,兄弟单位的问题都很实在,集中在温场控制和晶体旋转速度上。杜宇泽和沈青云配合着,有选择地回答了一些非核心的参数。
轮到贝克时,他微笑着站起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提问。
“杜先生,沈教授,恭喜你们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我有一个问题,这种高品质的衬底材料,对于你们正在研制的雷达系统,具体会带来多大程度的信噪比提升?有具体的预期数值吗?”
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表情都变得微妙。这是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它跳过了材料本身,直接刺向了最终的应用核心——雷达性能。
沈青云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几乎是本能地就要开口回答。他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全部心血,太想分享这份成果了。
“关于这一点,”杜宇泽抢在他前面开口,“我们材料部门只负责提供合格的原材料。至于它在具体装备上的表现,属于另一个课题组的研究范畴,相关数据我们并不掌握。这涉及到保密条例。”
他把“保密条例”四个字咬得很清晰。
贝克的脸上依旧挂着职业的微笑,他点点头,坐了下去,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但杜宇泽捕捉到了,在他坐下的瞬间,那双蓝色的瞳孔里闪过一丝不悦。
展示会结束,厂领导热情地招待着来宾。
杜宇泽没有参加饭局,他找了个借口,远远地跟在人群后面。他看到,贝克没有和厂领导过多交谈,而是端着一杯酒,很自然地走到了沈青云身边。
沈青云正被几个兄弟单位的人围着,脸上是久违的意气风发。
“沈教授,您的学术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贝克的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周围的人听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在我们德国,像您这样的科学家,会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充足的经费,和一支强大的团队。”
这话像是一块蜜糖,精准地砸中了沈青云的软肋。他一辈子渴望的就是这个。
“贝克先生过奖了。我们的条件确实……但挑战也很有意义。”沈青云有些拘谨,但掩不住那份自豪。
“我完全理解。”贝克与他碰了一下杯,“我们公司有一个访问学者的计划,专门邀请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去德国进行
第一卷 第29章 为国争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