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挂了电话,却对着保护盒里的玉璧发呆 —— 主墓室清理至少需要 3 天,周六根本赶不回去,只能跟妻子说 “我尽量”。
下午 2 点,突然刮起大风。队长喊:“赶紧保护文物,把探方盖起来!” 我赶紧把刚清理的陶鼎放进保护箱,抱着箱子往工棚跑 —— 风沙吹得眼睛都睁不开,没注意脚下的石头,摔了一跤,保护箱撞在地上,我赶紧爬起来检查,还好陶鼎没坏,手背的伤口却被蹭破,血渗了出来。队长过来扶我:“没事吧?不行就先休息,我们来弄”,我摇摇头:“没事,文物要紧”,说着用布条缠紧手背,继续帮队员盖探方。
晚上 8 点,我还在整理白天发掘的文物。妻子发来消息:“小远说,要是你不来,他就不参加运动会了,你再想想办法,哪怕来一会儿也好”。我看着消息,眼泪差点掉下来 —— 一边是千年文物的发掘,一边是儿子的期待,只能回复 “我尽量赶回去,要是实在不行,你跟小远说对不起”。挂了消息,我拿起毛刷,继续清理陶鼎上的泥土,眼泪滴在陶鼎的篮纹上,很快被黄土吸干,像从未落下过。
深夜 12 点,我终于整理完文物,坐在工棚外的炭火盆旁。队员小张端来碗热汤:“陈哥,这是炊事班熬的姜汤,你喝点暖暖身子,今天辛苦你了”。我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胃里,却暖不了心里的愧疚。小张看着我:“陈哥,我知道你担心小远,队长说要是周六发掘顺利,他帮你跟局里请假,让你回去一天”。我看着小张,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 原来我的坚持,队员都看在眼里,也在默默帮我。
后颈的麻意袭来时,我正把小远的照片放在保护盒旁,照片上的小远笑得很灿烂。炭火盆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得玉璧泛着温润的光。我突然明白,自己握的不只是毛刷,是千年文明的记忆,是儿子的骄傲;守的不只是遗址,是对历史的责任,是对文化的传承 —— 哪怕双手再疼、再累,只要能让文物重见天日,让小远为我骄傲,一切都值得。
三、毛刷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黄土味。我摸向手背,没有干裂的刺痛,只有补给车方向盘蹭的小划痕。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考古队的群消息:“T5 墓葬发掘成果显著,出土文物 23 件,省文物局要表彰咱们队!陈哥,队长帮你请假了,周六能回去陪小远参加运动会,局里还批了一周探亲假!”
赶到遗址时,看见陈砚青穿着那件亲子冲锋衣,正抱着小远在探方旁看陶片。小远手里拿着件迷你洛阳铲,兴奋地说:“爸爸,我也要挖文物,跟你一样当考古学家!” 妻子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件新的考古工装:“这是给你买的,旧的那件都磨破了”。队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个荣誉证书:“陈砚青,这是‘文物守护标兵’证书,你实至名归!局里批了一周假,好好陪家人,文物这边有我们呢”。
几位曾质疑过考古意义的游客也来了,其中一位手里拿着块陶片复制品:“陈老师,上次是我不懂事,这是我买的陶片复制品,想送给孩子,让他也了解咱们的历史”。陈砚青笑着接过复制品:“谢谢,其实考古不只是挖文物,更是守护咱们的根,能让更多人明白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师傅,送补给呢?” 陈砚青看见我,笑着挥挥手。他的手背不再干裂,涂着护手霜,眼神里满是释然与明亮 —— 那件旧考古工装被他叠好放进行李箱,准备带回家给小远当 “考古道具”;冲锋衣内袋里,小远的家长会邀请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下周末他要陪儿子去开家长会。
风卷着补给车的篷布,哗啦啦地响,像在应和遗址里的笑声。我咬了口热乎的馒头,突然明白陈砚青毛刷里的秘密 —— 那些干裂的双手、冻红的耳朵、错过的家庭时刻,不是 “狼狈的证明”,是他把对文明的敬畏,融进了每一次毛刷轻扫里,把对家人的爱,藏在了每一次坚持中。就像那杯泡着胖大海的搪瓷杯,看似普通,却藏着他对职业的热爱;就像小远的奥特曼运动鞋,看似微小,却给了他坚守的勇气。
明天我还要来送补给,陈砚青昨天说 “等他探亲回来,想在遗址旁设个‘文物科普角’,给游客讲解陶片上的纹饰,让更多人了解考古的意义”。顺便问问他,小远的亲子运动会有没有拿第一名,亲子冲锋衣穿在身上合不合身,我也想听听,那个终于能陪在儿子身边的考古队员,笑着说起这些时的声音到底有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