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城穿越之毛刷下的文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一、遗址坑的毛刷与带土的指尖

    西北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清晨总飘着黄土与枯草的混合味道,我开着补给车停在考古工棚旁,看陈砚青穿着土黄色考古工装忙碌。他的袖口沾着深褐色红土,是昨天清理 T3 探方时蹭的;裤脚磨出毛边,露出里面的深色秋裤,是野外风大磨破的;左手握着洛阳铲,铲头沾着新鲜泥土,木柄因常年握持泛着温润包浆;右手正用细软毛刷轻扫陶片 —— 指尖因长期握工具、清理文物泛着厚茧,指缝里藏着洗不净的土渍,连指甲盖都被染成了土黄色,是蹲在遗址坑一整天蹭上的。

    他的考古工棚永远摆着三样东西:印着 “考古队” 字样的搪瓷杯,里面泡着胖大海,茶底沉着几片枯叶,是长期在风沙中说话,嗓子常哑用来润喉的;记满 “发掘笔记” 的笔记本,封面是队员集体签名的,某页用铅笔写着 “T3 探方陶片堆:分层清理,每层厚度 5cm,纹饰以绳纹为主”“明日重点:T5 探方排查灰坑,备齐竹签、软毛刷”;还有张儿子的照片,用透明胶带贴在整理台旁,照片上的小男孩举着恐龙玩具,笑得露出豁牙,背面用马克笔写着 “爸爸早点回来陪我挖沙子 —— 小远”。午休时,他会靠在帐篷旁啃压缩饼干,左手捏着饼干,右手还攥着软毛刷,眼睛却盯着遗址坑 —— 怕错过重要遗迹,也怕错过妻子发来的儿子视频,他说 “每片陶片都是历史的碎片,多细心一点,就能多还原一分古人的生活,不能马虎”。

    上周沙尘暴过后,我送补给到遗址,撞见他在 T5 探方旁对着手机红着眼。防风头巾还裹在头上,只露出双通红的眼睛,脸上沾着沙粒;手里攥着块刚清理的陶片,陶片上的绳纹还沾着土;手机屏幕亮着妻子发来的视频:“小远今天在学校哭了,运动会要亲子跑,他说别人都有爸爸陪,你已经两年没参加过他的家长会了”。视频里的小远背着书包,趴在书桌上,肩膀一抽一抽的,面前摆着张画,画里是个戴安全帽的爸爸,牵着小男孩的手。

    而他刚在沙尘暴中抢救完 T3 探方的陶片,双手被风沙吹得干裂,渗着血丝,工棚的帐篷也被吹塌了一角。这时队员小张跑过来喊:“陈哥,T5 探方发现疑似墓葬的夯土层,队长让你赶紧过去!” 他赶紧擦干眼泪,把手机塞进冲锋衣内袋,拿起洛阳铲就往 T5 探方跑 —— 后来才知道,他连夜清理墓葬,在凌晨三点发现了件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璧上的云纹保存得完好。给妻子报喜时,却听见小远在电话里小声问:“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所以总不回家?” 挂了电话,他坐在整理棚里,对着玉璧发呆到天亮,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根绷得太紧的弦。

    帮考古队送饮用水时,我见过他在整理棚偷偷涂冻疮膏。他背对着队员,把双手放在炭火盆旁烤了会儿,才慢慢掀起工装袖口 —— 手背的冻疮又红又肿,有的地方已经开裂,他小心翼翼地把冻疮膏挤在手心,双手揉搓发热后再涂在患处,怕动作太大弄疼伤口。刚涂好,就有几位游客站在遗址外围议论:“挖了这么久,就挖些破陶片,这有什么用?不是浪费钱吗?”

    一位戴墨镜的游客看见陈砚青,大声说:“你们这工作也太轻松了,天天在这挖土晒太阳,还拿国家工资!” 陈砚青没生气,只是从整理台拿起块刚清理的陶罐残片,走过去递给游客:“您看这陶罐上的绳纹,是几千年前古人用手一圈圈捏出来的,通过这些纹饰,我们能知道他们当时怎么生活、怎么制作工具,这是咱们的文化根脉,丢了就找不回来了。” 游客接过陶片,摸了摸上面的纹路,没再说话,转身走了。等游客走远,陈砚青才把双手重新凑到炭火盆旁,指尖还在微微发抖 —— 他说 “游客不懂考古的意义,咱们得耐住性子,慢慢让他们明白”。他的行李箱里,藏着件没拆封的蓝色亲子冲锋衣,是去年双十一买的,本想带小远去郊外露营,却因为临时接到遗址发掘任务,一直没机会穿;冲锋衣内袋里,永远装着小远的家长会邀请函,塑料卡片被摩挲得发亮,上面的日期被他用红笔圈了三次,却一次都没去过。

    扫遗址外围时,我捡过他扔掉的压缩饼干包装,上面用马克笔写着 “今日清理陶片 28 片(T5 墓葬,含 3 片带云纹的)”“小远的数学作业,让妻子帮忙检查签字”“给妻子买的护手霜,放在家里衣柜第一层(她冬天备课手容易干,别忘提醒她用)”“T5 墓葬玉璧,明日联系文物修复室”。那天

江城穿越之毛刷下的文明-->>(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