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芒尖图几乎一致,“她说‘故事的内核都像籽实,锋芒是保护,也是路标’。”展架旁,有个孩子用芒刺在沙地上写字,写的是“和”,笔画的转折处正好卡住三颗不同产地的籽实。
秦老带着老人们在故事馆里编“芒尖篮”,用兰草穗的硬杆做骨架,穿插着带芒的籽实,编出的篮子边缘带着星星点点的尖刺。“这篮要给‘故事邮局’装新籽实,”秦老把一颗“花芯籽”嵌在篮把手处,“让收到的人知道,青峰山的故事带着芒,够劲儿!”有位曾是篾匠的老人,在编篮底时特意留了个五角星的孔,说这是“让故事的光透出去”。
罗森的“故事邮局”推出了“芒尖明信片”,用兰草纤维纸制作,背面粘着颗带芒的籽实,邮戳是个小小的芒刺图案。“这明信片能扎进记忆里,”他给一张寄往南极科考站的明信片盖戳,“让远方的人摸到青峰山的夏天。”邮筒旁堆着小山似的包裹,都是各地寄来的“芒尖交换物”——有亚马逊雨林的种子,有阿尔卑斯山的松针,每样都带着独特的锋芒。
傍晚,南疆考古老人带着队学生来测“芒尖的硬度”。仪器显示,青峰山兰草籽的芒刺硬度,与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毛笔笔尖硬度惊人地相似。“这是书写的锋芒,”老人用芒尖在黏土板上划出痕迹,与帛书残片上的字迹笔锋如出一辙,“不管是用芒尖刻,还是用笔尖写,故事的力道是一样的。”学生们在笔记本上画下芒刺与笔尖的对比图,像在破解一道跨越千年的密码。
第六十章 小满的故事芒-->>(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