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2章 听闻陛下常读史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发去地方监督收税,做个废物利用。

    如果他要走门生举荐,选项任能那套方案,那反而得把他压在京中,当个靶子立起来,吸引完火力后,再一个巴掌将之拍散。

    那么,你,成基命,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成基命的回答,却出乎意料的快,仿佛早已有了腹稿。

    他没有丝毫犹豫,拱手一礼,朗声道:“陛下,若要新政得人,臣有一议。”

    “——当整顿国子监!”

    “臣以为……”

    还没等成基命说完,朱由检却忍不住抚掌赞道:“彩!”

    这还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有人点到这个在权利牌桌上极度边缘化的机构。

    成基命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此事……陛下也想到了?”

    朱由检笑着点点头。

    “新政之成败,不在庙堂诸公,不在六部九卿,地方各地官吏耳。”

    他看着成基命,目光灼灼。

    “大明千余州县,单就知县、知州、就不下两千人,再加上县丞、主簿、同知、通判等佐官,怕不是有五千之众。”

    “这其中,贤者几何?贪者几何?庸者几何?成卿心中可有数?”

    成基命长叹一声,颓然道:“世风侵蚀之下,恐怕……多数不堪大用。”

    “正是如此!”朱由检一拍手掌,“然朝廷每年登科取士,不过三百余人,又如何能应对这五千余人的缺位呢?此乃抱薪救火之举!”

    “唯有国子监!”朱由检的声音斩钉截铁,“唯有国子监,才能为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足够数量的新人,去填补那些被淘汰的空缺!”

    听到这里,成基命终于心悦诚服。

    他看着眼前这位年少的帝王,目光深邃,思虑长远,行事滴水不漏,哪里像个十七岁的少年,简直……简直是天生的圣君。

    他深深一揖,拜倒在地。

    “陛下所思所想,远迈俗流。臣……臣再无他策可献。”

    朱由检却快步上前,将他扶起,神色严肃地回了一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朕毕竟年少,思虑或有不周,行事难免急躁,日后,还需成卿这等持重老成之臣,时时在旁提点规劝才是。”

    成基命慌忙避开,不敢受此大礼,连声道:“臣,必定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

    该谈的,都谈完了。

    朱由检这时却又开口道:“不过,成卿。比起国子监,朕倒是觉得,眼下却有一处更为紧要。”

    成基命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

    朱由检哈哈一笑:“却容朕卖个关子。成卿且先回府等候,稍后,自有旨意下达。”

    成基命虽然不解,却也只能叩首告退。

    ……

    看着成基命略带蹒跚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朱由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化为一声轻叹。

    这次面试,结果是好的。

    成基命在大方向上,是支持改革的,这就够了。

    至于具体怎么改,那是可以商量,可以妥协,可以交换的。

    只是,千好万好,唯独一点不好。

    此人,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

    孙承宗虽然老,朱由检却还记得他似乎活到了崇祯十几年,才在清军某一次入塞中守城而亡。

    除此以外,什么乔允升、什么成基命、这等六十往上,却又记不清楚之人,朱由检基本不会安放到重要位置。

    而且看他的过往履历,多是清贵之官,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实事。

    现在把他丢去任何一个实权部门,都不靠谱。

    更不要说去执掌国子监这个未来新政人才的摇篮了。

    在他的规划中,未来新政九成以上的执行者,都要从这座大明最高学府之中走出。

    东林党?阉党?浙党?楚党?

    到时候都得给朕跪倒在“国子监党”的脚下!

    所以……残酷一点说,成基命现在最大的价值,只剩下他的名声了。

    不过,问题不大。

    名声,亦是一种力量。

    朱由检很快下了决断,叫来侍立一旁的高时明。

    “传朕中旨。”

    “进成基命为礼部左侍郎,充日讲官,兼翰林院学士,掌翰林院事。”

    他又补充了一句:“另外,替朕给杨景辰写一道密折,安抚一下他。”

    “就说他身兼吏部天官、又掌翰林院事实在过于繁琐了。”

    “今后他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吏部上面才是,后面,朕还有真正的大事要交给他去办,让他莫要误会,且再等上一段时间。”

    “奴婢遵旨。”高时明躬身领命。

    事已议定,朱由检忍不住搓了搓手,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好了,现在去叫卢象升进来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