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抄剧本。
因为他太知道剧本这东西,在你没有名气没有背景的时候,保管一投一个不吱声。
如果你觉得1979年和后世不一样?
呵呵,那就太天真了。
这个年代拍片指标都是国家规定的,一年就那么几十上百部,分配到全国的各家电影制片厂,可能多的十几部,少的也就几部。
毫不夸张的说,这点‘猪肉’,他们自己都不够分的,凭什么轮到你一个外人呢?
但小说不一样。
小说只要你写得好,就不愁没有杂志社帮你发行。
关键现在作家的地位很高,走到哪都受人尊敬。
陈浮生倒是不在乎那些虚名,他主要是想给自己未出生的宝宝挣点奶粉钱。
毕竟,光靠他和他老婆每个月加起来不超过60块钱的工资,也就勉强能够维持他们夫妻两人的生活。
是的,他的工资也不高,也就三十来块,因为在他的大学助教前面,还有一个见习。
要是再加一个人,还是一个小吞金兽,要么开流,要么节流,否则他们的生活质量会直线下降。
问题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再说陈浮生这次‘创作’的小说《斗牛》,它是根据09年管唬导演、黄博主演的同名电影改编的,据说,电影参考了赵冬令在02年发布的小说《八路牛》,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还没有就行了。
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战时期,农民牛二为了看管共产党留下的奶牛过程中,与日本兵、难民、土匪之间展开的滑稽可笑又惊险紧张的生死较量的故事。
陈浮生创作的小说会保留它的主线不动,然后对一些细节进行二次加工乃至填充一些支线。
与此同时,刘筱莉看了下他写出来的一个开头——
破庙的土墙被岁月啃噬得啃啃哇哇,筛下几缕稀薄的光纤,勉强照亮角落里浮动的尘埃。
牛二蜷在干草堆上,粗粝的手指一遍遍,一遍遍地梳理着身边那头荷兰奶牛浓密的毛发。
动作迟缓,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牛背宽阔温厚,毛色已不复当年油亮,夹杂着灰白,像蒙了一层洗不净的尘土。
它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噜声,巨大的头颅温顺的搁在牛二腿上,温热的鼻息喷在他开裂的裤管上。
牛二浑浊的眼睛盯着虚空中的某一点,十年了,已经十年了。
手指下的毛发触感,总能精准地钩出那一天——空气里甜的发腻的桂花香,突然被凄厉的哭喊和爆豆般的枪响撕得粉碎。
“跑!牛二!跑啊——!”
……
虽然这个开头不长,但是刘筱莉只一眼就看进去了。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后面的呢?”她问。
“还没写啊。”
“那你快写。”
刘筱莉赶紧把笔记本还给陈浮生,自己也站在旁边,打算他写一个字,自己就看一个字。
陈浮生没动笔,而是回头看向妻子,道:“老婆你站在旁边我有压力,要不你先去休息,待会儿睡前我拿给你看,或者等你明天再看也行。”
第3章 要赚奶粉钱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