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不会相信是子璇干的。
    肯定是礼部那帮人,为了些好处才做出那样的丑事。
    李瑜:“……陛下,臣以为不如直接给除汉族以外的族民一些优待,比如考完以后排名自动进十名左右?”
    古代的科举没有阿拉伯数字评分制,考官不会告诉你得了九十分还是九十五分,只会告诉你排第几名。
    考官阅卷时可能会用一些符号,或者是简单的评语来给文章划分等级。
    比如“圈”、“尖”、“点”、“直”,以此来代表好坏不同层次。
    最后综合评估出高下,最好的文章会被推荐为荐卷。
    然后考官们再一起讨论文章,确定最终的名次。
    历史上唯一的例外,是宋神宗的科举改革曾实行过积分法。
    具体操作是礼部试考三场,每场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场都是上,则殿试资格排名提前。
    两上一中,排名就得稍次一些,一上两中或一上一中一下排名就得更后,有下等的通常就直接被淘汰了。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分数,更像是一种等第组合。
    这种制度实施得也非常短暂,后来的朝代也根本没有使用过。
    听着就很复杂,想想就知道不好用。
    你问李瑜为什么不发明评分制?
    因为科举考的是经义、策论、诗赋,这些都是文章,好坏优劣都是没有绝对标准的。
    就拿李瑜的文章来说的话,考官给他的名次在王相眼里是低的。
    如果当年的主考官是王相,如果当年没有范承远的话,如果当时的皇帝不是快要死了、不
第 281 章 朕直接把考题透露给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