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也是个港人治港,至于这个港人有没有外国国籍嘛。
呵呵,他们的国籍简直五颜六色,下一代基本都有外国护照。
所以从70年代开始,汇丰开始重点培育一些有前途,有潜力的华人。
这是未来治港的主力,不管最后英国人有没有治理权,起码英国资本还能走个先手。
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明说,资本跟买办的合作,彼此之间都有默契。
想当头马的就要彰显出自己的实力、眼光以及某些潜在的能力。
就像旧上海的三大亨,洋人们把租界里的治权分了一大半给他们,不就是为了他们在地下世界里的实力。
需要三大亨那样的人物来管理洋人们不易直接触碰的灰色地带吗!
所以,汇丰的举动,让一些港岛商人为了抢头马,动力十足。
一时间,许多港岛商人突然就长了爱国的良心。
一方面办外国户籍,一方面跑到内地各种捐赠。
动不动就宣扬自己的爱国之心。
毫无疑问,李家成是这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他谨慎、精明、擅长抓住时机。
更重要的是,李家成经受住了考验。
之前的九龙仓一役,李家成在关键时刻的取舍和定力,让沈弼觉得此人“懂规矩”,“知进退”。
汇丰需要的是一个能在九七之后,既能稳住港岛局面,又能为汇丰资本进入内地铺路的“合作者”。
这个合作者,必须足够强大,但也必须.足够“懂事”。
从这个角度看,李家成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他有两个儿子,很早就为他们办理了外国国籍。
这意味着,李家成的家族根基和未来退路,在某种程度上与海外,特别是英联邦体系,绑定得更深。
这种绑定,在沈弼看来,是一种无形的“质押”,使得李家成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会更多受到牵制,更容易“沟通”。
反观陈秉文,太过年轻,家庭关系简单,背景清白得像一张白纸。
这种“清白”在商业上是优点,但在这种涉及深层利益捆绑和长远控制的博弈中,却成了不确定因素。
他像一匹难以完全驯服的野马,冲劲十足,但方向未必总能被缰绳牵引。
而且,由于他崛起太快,根基看似雄厚却缺乏时间的沉淀,个人背景简单,没有那些盘根错节的家族联姻,也没有听说有任何子女或明确的继承人。
这种“光脚”的状态,让习惯于与穿着鞋的人打交道的沈弼,内心深处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一个没有明显“牵绊”的人,其忠诚度或者说“可控性”该如何保证?
汇丰想要的,不是一个可能脱离掌控的商业帝国缔造者,而是一个能够延续英资影响力、在新时代下依旧能与汇丰保持紧密合作的“管理者”。
“爵士,我的计划核心在于速度。”陈秉文的声音将沈弼拉回现实,“我们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利用和黄现有的码头、地产资源,与内地刚刚启动的开放政策对接。时间窗口不会太长。”
沈弼微微颔首,脸
第194章 资本无国界(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