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60章 代表团名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懂西班牙语,但他这地位也不能让他做翻译,所以还得配一个翻译。

    朱父对于拉美之行也很好奇,不断讲起自己颇为了解的拉美作家。

    吃到最后,朱父已经喝的脑袋晕晕的,朱母不好意思地说道:“他就这样,喝不了多少酒。”

    曹禹笑着说道:“刚好也没了,不喝了,不喝了,稍微喝点挺好,喝多了难受。”

    吃完饭,刘一民和朱霖将朱父朱母送了回去,李玉如和朱母临走时相约到正月十七一起去逛灯会。

    下午,朱父在家睡觉,刘一民和朱霖带着两个小家伙陪着朱母逛了逛公园,公园里小商贩众多,各种玩具和小吃目不暇接。

    刘一民买了一只风筝,他也是第一次放,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才和朱霖配合着将风筝给放了起来。

    朱霖调侃道:“刘老师,写《追风筝的人》的作家不会放风筝,这说了谁相信呐!”

    “写的容易,这放着难!”刘一民轻轻拽了拽风筝,让老鹰形状的风筝飞的更高。

    刘雨和刘林在旁边跳着鼓掌,朱母看两人的帽子有掉的痕迹,连忙给两人正了正帽子。

    “初八公园里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去上班了,前两天这里人挤人,还有人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穿着费翔的衣服,发型也一样。我想看,你爸非拉着我走。”朱母说到最后抱怨起来了朱父。

    刘一民嘿嘿一笑,老岳父这心眼也不大呐!

    下午四点,太阳缓缓落下,公园里冷风一吹,聚集在这里的人就开始缓缓散去。

    “回去吧,要冷了。”刘一民笑着开始收风筝。

    回到家里,朱父已经醒了,正坐在书房里看汽车产业相关的资料。

    “我决定了,等过几天我要去亲自去一汽、二汽还有准备合资的车企跑一圈,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数据。”

    朱母拍了拍胸脯:“去就去,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你要说什么事儿。”

    “这是大事儿,我去了可能就没办法照顾家里了。”朱父严肃地说道。

    朱母被他的严肃搞的一愣一愣的,笑着说道:“朱教授,家里你什么时候管过,好了,你要去就去,家里你放心。”

    电话声响起,是喜梅打来的,询问他们晚上回不回去吃饭。

    “吃完饭再走,我去做饭。”朱母连忙说道。

    刘一民对着电话说道:“喜梅,我们吃完饭再回去。”

    吃完饭,刘一民和朱霖开车回到了华侨公寓,家里已经打扫一新,太阳不大,但被子晒一晒好歹没那么潮了。

    “喜梅,辛苦了,今天没人过来吧?”

    “刘振云同志来了,随行的还有史铁生同志,另外还有一名自称是您的学生,见您不在家,就走了。”

    “好,我明白了。”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走进书房,给刘振云和史铁生打了一个电话,另外一名自称是学生,应该就是闫真。

    电话打完之后,刘一民坐在书房开始写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故事,刘一民以此时欧洲大陆经历开始,鱿太人被小胡子当做鸡仔一样一枪一个。

    德国大军吞并奥地利,命令各国驻奥大使馆必须改为领事馆。

    此时,视角转向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一名中国外交官正在摘除掉大使馆的牌子,挂上名为“驻维也纳领事馆”的木牌。

    中国大使的背后,则是混乱的奥地利街头,纳粹军人疯狂的将犹太人赶往集中营.

    故事从此开始,引出何凤山的经历,开始是描绘何凤山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后重点描绘何凤山不屈不挠,面对各方压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风雨之中,他怜悯地望着排队的犹太人,激励他们好好活下去。

    另外,17岁的鱿太少年,在街头仓皇寻找救命稻草,最后在中国领事馆得救。这个角色也是刘一民需要重点塑造的鱿太角色,除此之外要突出西方国家互相推诿的国际环境。

    正是因为西方采取绥靖政策,才让德国得以做大,并将德国变成战争机器。

    整体内容刘一民已经想好,但是本书的名字还没有想好。

    三个小时,刘一民写了三千多字,朱霖过来喊他睡觉。

    “明天不用去万老师家了,那我明天就去上班了。”朱霖轻声说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好啊,自己开车一定要注意点。”

    “嗯!”

    “不过明天我还得找万老师,我问问他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

    这时间,刘一民没有再打电话,估计曹禹已经休息了。

    晚上,卧室里,刘一民和朱霖缠绵了一阵才罢休。这几天在老家,两人的被窝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浑身是劲没处发泄。

    “晚安,刘老师!”朱霖轻声说道。

    翌日吃完饭,刘一民看着朱霖成功开车走出华侨公寓才转身到书房给曹禹打了一通电话。

    “来家里吧!”曹禹此时正坐在书房里听唱片。

    “行!”

    刘一民抵达木樨地,跟李玉如打

第560章 代表团名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