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50章 何凤山的故事(月票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在1940年后还有一段回国参战的经历。34岁开始做外交,1938年—40年是在维也纳的工作经历,也就是这段时间拯救了许许多多的鱿太人。

    不过书中对此事记载有一句话讲述了他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的。】

    刘一民看完上述的内容,感慨道:“中国人确实太有同理心了,我们总是喜欢换位思考,将别人遭遇到的事情换到自己身上,从而去做事。”

    何凤山坐在旁边说道:“当年拉贝保护了那么多的中国人,我就想着自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谁能想到,恶魔和天使同出在一个国家。”

    “德国人和鱿太人的矛盾太大了,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允许外国人控制本国的经济并且肆意妄为的。希望鱿太人记住这惨痛的教训,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富有同理心。”

    刘一民看完稿子到了吃饭的时间,吃完饭刘一民又走进书房,等所有内容看完之后。

    刘一民对何凤山进行了采访,包括里面不了解的地方,还有当时的心境和细节。

    “当时德国给了巨大的压力,你也知道,我们我们在38年以前跟德国的关系还不错,购买了德国大量的武器,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德械师。38年之后关系就不太好了,直到41年断交。德国先后想过各种办法卡我,国内碍于压力,甚至断了经费和文件

    德国人先是收了领事馆的房子,我们只能租房。驻德大使三令五申不让我发放签证,后来还告我买卖签证,调查人员查无实据,最后不了了之.”

    刘一民将何凤山的回答都记录在了笔记本上:“你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当然想过。但是当你看到一群人排队站在门外,眼睛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之时,你就下不了决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鱿太少年,他跑了五十多个国家领事馆,都对他关上了大门,最后找到我们,才拿到了一张签证和去往沪市的船票.”

    刘一民采访完已经到了晚上九点,何凤山的女儿拉着他们又吃了一顿夜宵。

    何曼礼笑着说道:“刘一民教授,你觉得我熟悉吗?”

    刘一民认真地审视了几秒,询问道:“曼礼女士,你是记者?”

    “对,我是记者,曾经采访过你,也不算采访,我没抢到机会。”何曼礼笑着说道。

    “哈哈哈,那实在是不好意思。”刘一民仔细看何曼礼,在美国生活久了,从化妆和神态上都更很像美国人。

    吃完夜宵,他们神情愉悦地离开了何凤山的家。焦晃和黄祖默等人还特意让司机靠近海边行驶,想看看美国的海岸夜景。

    “这次美国之行,大家都觉得如何?”刘一民将手伸出窗外,没一会儿就收了回去,寒风和海洋的水汽相加,跟南方的湿冷差不多。

    “美国确实是个繁荣的国家,但并不是国内所称的理想国。实话实说,来的时候还有人劝我想办法留下来。留下来?首先这吃饭我都习惯不了。”焦晃说着摸了摸肚子。

    刘一民心里一惊,幸亏焦晃老爷子靠谱,要是不靠谱真跑了,这次刘一民就丢大人了。

    “老焦,我得谢谢你啊!”刘一民感慨道。

    焦晃摆了摆手:“放心,我这个人呐,最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我要是想来,可以大大方方的来。不是用这种方法留下,要不然我焦晃真是没脸见人了。”

    回到酒店,刘一民让大家赶紧睡觉,自己坐在床头看了一遍采访记录,发现没什么问题后放心地躺在了床上。

    翌日早晨,刘一民被宋希濂的电话吵醒,刚接到电话,宋希濂就迫不及待地问他见面成果。

    “我对何老先生做了一次全面的采访,谢谢您啊,要是没有您,我想找到他还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呢!”

    “有用就行,你什么时候这么客气了?一民啊,你的私事我可以慢处理,你这个是公事

第550章 何凤山的故事(月票加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