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6章 邓稼先同志永垂不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农民科学家。”

    老首长缓慢地回忆着往昔点点滴滴,这些都被刘一民记录了下来。

    “老首长,您也别太难过,邓老敬重您,也希望您保重身体。”刘一民说道。

    老首长继续缓慢地说道:“当年老人家交给了我这个任务,我当时是既兴奋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收拾着为数不多的家当支起台子。

    刚开始觉得有苏联老大哥帮我们,一定会很快。后来苏联人走了,我们自己干。难啊,哪有一开始就会成功的试验,尤其核弹和火箭这个东西,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但这些失败的后果,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每一步都慎之又慎,偏偏国家家底又薄,每失败一次,我们都觉得对不起国家。

    家先同志的去世是我心中的痛,但在国防事业里,家先同志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办公室里的电话声,打断了老首长的回忆。趁着老首长接电话的瞬间,李秘书低声告诉他:“一民同志,不能让老首长再想以前的事情了,老首长最近身体不好。”

    “我明白了。”

    等老首长挂断电话,刘一民又给他谈了一会儿高兴的事儿,比如岛上终于同意老兵回乡探亲。

    看时间差不多,刘一民起身告辞。

    老首长让李秘书将刘一民送到门外,李秘书跟刘一民讲了一下老首长的身体状况,常年的征战和劳累,身体出现了许多问题,除了心脏病之外,还有前列腺炎等难缠的疾病。

    “李秘书,再见。”刘一民说道。

    李秘书点头道:“一民同志,路上慢点。”

    八一厂的刘佩然接到邓老的纪录片和电影的拍摄任务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刘一民。

    刘一民正在进行《邓稼先》的后续补充修订工作,刘佩然询问道:“一民,你这大概什么时候能修订完?”

    “两天左右,主要是补充邓老生病后到去世这一段的情节。”刘一民说道。

    刘佩然又问剧本大概什么时候能改编好:“今天张同志亲自给我打电话了,让我们务必拍好纪录片和电影,这是死命令。”

    “剧本的话,最快要到八月中旬。”刘一民沉吟片刻,给刘佩然一个相对准确的日期。

    “中旬,好,尽量吧。我回到厂里,马上去寻找导演和演员。纪录片的拍摄,也要参考你的这篇纪实性文稿,不过主要还是根据邓老的真实事迹来。”

    刘佩然拿到准确的时间就赶回了八一厂,厂里面的李俊、翟俊杰、卫廉等几位不错的导演都派出去了,导演的选拔也是一个难题。

    送走刘佩然,正准备伏案写作,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这声音刘一民很陌生。

    “一民同志,我是研究所的,我姓候,跟您打电话是想问问,您这里有邓老的单人照片吗?”

    刘一民思考了一下:“不好意思,我这还真没有,只有几张合照。您这是?”

    “邓老的遗像还没有着落,手里有几张彩色的也不合适,我想找一张合适的放大挂起来。”

    “这个嘛,邓老的档案里面应该有合适的照片。”刘一民说道。

    登记档案的时候,都要会贴上一张合适的照片,这照片放大之后能用。

    “哎呀,一民同志,一言点醒梦中人,我现在就去国防科工委的档案库找一找。”对方说了一声‘谢谢’就挂断了电话。

    刘一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将《邓稼先》修改完毕,整部文稿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审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韦君怡将刘一民喊到了办公室,打探邓老的消息。

    “韦大姐,邓老的消息都在报纸上了。”刘一民老实地说道。

    韦君怡说道:“追悼会你去吗?”

    “去。您邀请邓老同事的事情怎么样了?”

    “最近他们很忙,我等到追悼会之后再邀请。一民,你对邓老比较了解,你能不能给我们推荐几个名单?”韦君怡问道。

    刘一民从韦君怡的手中接过纸笔,快速地写下几个人名。邓老的同事有的还没有解密,王淦昌王老的身份在78年前后逐渐公开,倒是可以试着邀请一下。

    “杨振宁?”韦君怡看完刘一民写的名单,“杨振宁”这三个字有点出她意外。

    “试试嘛,杨教授跟邓老是好朋友,说不定愿意写一写。”

    韦君怡点头说道:“那行,我让人写信联系一下杨教授,写信人注上出版社和你的名字怎么样?”

    “没问题。”

    “明天就是邓老的追悼会了吧?”韦君怡问道。

    刘一民说道:“明天下午在八宝山举行。”

    在参加追悼会之前,刘一民准备了一幅挽联:

    【隐姓埋名,戈壁铸核盾,功勋彪炳千秋业

    以身许国,丹心照汗青,风范长存两弹勋】

    8月3日下午,刘一民带着挽联来到了八

第516章 邓稼先同志永垂不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