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5章 邓老去世,英雄悲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古剑的代理费由出版社支付。

    “这么快?”

    “在走程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准备印刷了,等差不多谈拢的时候,他就开始印了,岛上也没什么版权意识。主要是咱们天高皇帝远,对他们的出版干涉不了太多。”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巴金说道:“也不错,让岛上的民众早点看到你的,增加你在岛上的影响力。到时候啊,对于文化交流的工作有很大的助力。

    你这个《一个人的朝圣》,在岛上应该也有很大的市场。沪市到燕京,一千多公里的友谊,会牵动多少人的思友之情?我想起码得有十几万人。”

    “您太看得起我了。”

    “不不不,这个关口,恰好是探亲申请的时候。”巴金忙说道。

    巴金对于《一个人的朝圣》的看法是,完全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有规定,不宜连续获奖。不过隔了一届之后,有很大可能会再次获奖。

    当然这也跟评委对于连续获奖的看法,例如获奖次数太多,挤占了别人的获奖机会等。

    茅盾文学奖跟鲁迅文学奖短篇和中篇不一样,名额相对较少,每一个都弥足珍贵。

    巴金再次说道:“实际上,你的《尘埃落定》我觉得就完全符合茅盾文学奖的获奖标准,这篇无论是文学性还是现实性都很强。但论读者数量来看,我相信《一个人的朝圣》无疑会胜出。”

    跟《尘埃落定》相比,《一个人的朝圣》更加的通俗,阅读门槛低是决定阅读人数的重要因素。

    曹禹调侃道:“老巴,什么时候来一趟燕京,咱们可是很长时间没见了。”

    “家宝,你比我年轻,你怎么不走着来沪市看我这个老头子,顺便锻炼下身体。”巴金反问道。

    “我一时间真有这个想法,相信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能让我想通不少的东西。但,这可是一千多公里,我真怕走到一半,你接到我的讣告。”曹禹无奈地说道。

    曹禹的话把巴金给逗乐了:“家宝啊,一千多公里的写法,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两个人的电话打了许久才挂断,曹禹正准备跟刘一民再聊一会儿,电话又响了,是《人民报》打过来的,询问刘一民是否在人艺,要采访他。

    “同志,又要采访?”刘一民惆怅地摸了摸额头。

    “一民同志,我们想问问,开放老兵探亲对以后两岸交流的形象,另外作为参加过新加坡国际华人文艺训练营的成员之一,对于未来两岸文艺交流,有没有什么新想法或者说是期望?”记者快速地问道。

    刘一民直接在电话里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记者问完又询问刘一民对于老兵返乡基金会作用的认识。

    等挂断电话,刘一民嘟囔了一句:“我跑到这里还能追过来,消息够灵通的。”

    “《人民报》嘛,有时候比新华社还灵通。”曹禹觉得这两天刘一民也清净不了,报纸的采访会源源不断。

    曹禹讲的保守了,不仅仅是报社的记者围着刘一民,郑洞国、程思远他们这些促统会的也喊刘一民聊天。

    刘一民看着院子里的记者说道:“同志们,这时候你们不应该来采访我,你们抓错采访重点了。”

    “一民同志,你觉得我们应该采访什么?”《中青报》的记者好奇地问道。

    “你们应该拿一些岛上的消息、国际上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老兵家属,有的母亲流着眼泪等着孩子归来。相比我侃侃而谈,读者更愿意看到这些。

    另外,要大胆给国外的媒体供稿,让他们了解两岸分离的历史,敢于在国外媒体上发声,这在国内外都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

    想到这里,刘一民决定等记者走后,给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打一个电话,让他们注重国内外宣传联动。

    《光明报》的记者笑着说道:“一民同志,你的意见我们回去会向社里面反映。听说一民同志的文研所对于新闻传播领域一直在做研究,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还真没怎么想到这一层。”

    “我们的人民得到这个

第515章 邓老去世,英雄悲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