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8章 《一个人的朝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朱霖悄无声息地走进书房,从后面抱住刘一民,将下巴放在肩上,轻轻地摇晃了几下:“刘老师,终于写完了?”

    “写完了,大概二十五万字。”刘一民用脑袋碰了一下朱霖。

    朱霖用手将稿子拿起:“我看看,我估计很多中老年读者看到这篇文章,肯定会感动到流泪。他们这个年纪,正是深情回忆友情的时候。国内这么多国营厂工人,一纸调令下达,便是天南海北的调,老了想再见一面就难喽。”

    朱霖讲的没错,燕京就有许多离开家乡参加首都建设而留在这里的人。其中也有人工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工人身份,回到了故乡务农。

    朱霖看的起劲,吃饭的时候也没出来。

    八点,朱霖终于走出了书房,笑着问刘一民正跟刘雨和刘林聊什么。

    “我告诉他们两个,让他们向你好好学习。”

    “学习什么?”

    “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啊!”刘一民打趣道。

    朱霖轻轻地用纸擦了擦刘雨嘴角的米粒:“她们两个现在能如饥似渴地吃饭,不用人喂就难得了。”

    “赶紧吃!”刘一民冲着刘雨威胁道。

    刘雨比刘林皮多了,寻常的威胁根本不放在心上,只是一个劲儿地撇嘴做鬼脸。

    “等再大一点就不喂他们了,爱吃不吃。”刘一民轻哼了一声。

    刘林拿着一个勺子往嘴里挖饭,眼睛看着刘一民,仿佛是告诉刘一民看他做得多好。

    “赶紧吃吧!”刘一民忍不住说道。

    “嗯,爸爸,我会自己吃。”

    “行,你了不起,以后教教妹妹怎么用勺子。”

    随着两个小家伙越来越大,喜梅比以前轻松多了。刘一民也不再想着再找一个保姆了,只等明年这个时候,安排刘雨和刘林上燕大附幼。

    晚上躺在床上,朱霖还在想《一个人的朝圣》这本,她觉得朱父一定会特别喜欢这篇。

    “明天你给咱爸打个电话,让他来看看稿子,老丈人总得有点特权嘛!”刘一民笑道。

    朱霖笑着拍了刘一民一巴掌:“好好好,明天让爸享受一次提前看稿的特权。”

    两人在床头聊了半个小时,朱霖一直聊主人公和妻子的感情,慢慢地有一种要往她和刘一民身上带的趋势。

    “夫妻间的隔阂来自于不沟通,或者是无效沟通。大多数的时候沟通都是无效沟通,甚至躺在床上久了,连话都不想说,到了相看两厌的地步,刘老师,咱俩不会这样吧?”朱霖抬头看向刘一民。

    刘一民搂紧了朱霖的肩膀:“不会,咱俩争取做新时代模范夫妻。”

    “好,新时代模范夫妻。”朱霖贴着刘一民胸膛的脑袋贴的更紧了。

    第二天早上,朱霖给朱父朱母打了一个电话,邀请他们晚上过来吃饭。

    朱父朱母有点纳闷,以为是有什么事情。

    刘一民吃完饭,匆匆赶往燕大上课。

    随着时代发展,从市区到郊区相连的这段路程越来越拥挤,自行车和摩托车挤成一团。人们衣服的色彩越来越五花八门了起来,样式也各有特色,不再是往日清一色的灰蓝工装。

    交警同志疯狂地吹着哨子指挥交通,刘一民今天第一节的课,看大路人太多,转头冲进胡同,沿着小路抵达了燕大。

    燕大的教学楼上挂着“向邓稼先同志学习”的横幅,不单单是燕大,旁边的清华大学也是如此。

    抛开邓老的贡献不论,邓老跟燕大和清华渊源很深,邓老毕业于西南联大。他的老师当时是清华大学的教授,院系大调整之后,他的老师被调到燕大当老师,当过燕大的副校长。

    中文系大二教室里面,挤满了学生,大家手里拿着《人民报》和《人民文艺》增刊,一脸急切地看向刘一民。

    刘一民见状没再继续讲课,而是讲起他们想要知道的内容。

    “《横空出世》这本和《邓稼先》这篇文章是一脉相承的,大家通过读这两篇,就可以加深对我国核弹事业的了解。《横空出世》里的主人公和主角妻子的故事,有原型,但又不完全是原型。

    邓老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他在此时还在为国防事业建言献策,为往后的路铺路搭桥。我们常说人死灯灭,死后原知万事空,其实也不对。

    不朽的事业成就不朽的个人,邓老的精神、无数科学家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里,会被无数中华儿女铭记。同学们,大楼前面挂着的横幅很对,我们就是要学习。

    西方人认为集体主义摧残个人,但实际上分散的个体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只有劲往一处使,才能干出个人所干不了的大事。西方的国防,也不是靠一个人研究出来的。”

    刘一民从一名学生手中拿过《人民文艺》的增刊,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感悟。

    “不错,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好好学习这种科研精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