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3章 《霍元甲》拷贝破纪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词,看镜头语言,不仅仅是看是否精彩。

    一百分钟的电影播放完后,中影公司的丁达明率先鼓掌,激动的起身冲大家说道:“这样的电影,在国内至少能卖一千五百个拷贝。”

    “老丁,我们可是冲着外汇去的。”汪阳笑着说道。

    丁达明看向汪阳:“国外不敢保证,但是在香江、在东南亚,一定有很大的市场。香江和香山澳上映好说,在国外上映肯定时间要晚。”

    “别忘了我们的分成。”汪阳忍不住说道。

    “瞧你那小气样,我们肯定按规定走。”

    夏言看向旁边的电影局局长:“电影局的同志们怎么看?”

    “成功过审!”

    “好,汪阳,你们这次拍的不错。鑫焱导演,辛苦你了。”夏言看向一直没有说话但神情振奋的张鑫炎。

    “沈老,您过誉了,这也是北影厂给我的机会。我们在香江拍电影,也想大陆的电影走出去。”

    夏言赞赏地点了点头,起身跟张鑫炎握了握手:“辛苦你了,辛苦你们了。在以前那个年代,你们在香江能一直坚持战斗,苦了你们了。”

    听夏言提起以前,张鑫炎也唏嘘不已。

    审完片后刘一民没有久留,直接离开了电影局。

    两天后,汪洋兴奋地告诉刘一民,在《霍元甲》的看片会上,总共卖出去了二千一百二十个拷贝。

    “两千一百二十个啊,远远超过丁达明的预计,这家伙嘴都笑歪了。”汪阳忍不住将这数字重复了好几遍。

    这个数字已经创下了近几年电影拷贝的售卖记录,汪阳还算了一下,要是再多卖七百多个拷贝,那就相当于国内每一个县都能分得一部《霍元甲》的拷贝。

    刘一民笑着说道:“这下不担心赔钱了吧?”

    “不担心了,按照规定,卖了如此数量的拷贝,部里至少要给我们再补贴三百万。”

    中影公司光卖拷贝卖了近四千万,文化部补贴背影三百万跟玩儿似的。

    《霍元甲》拷贝创下电影记录,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北影厂在兄弟厂面前好好地出了一次风头。

    汪阳睡着了都能笑醒,梦见自己戴着红绣球,旁边各大电影厂厂长冲他说着恭喜,说完之后,一群老外冲了过来,手里面拿着美金英镑。

    看到汪阳如此得意,八一厂的刘佩然实在是坐不住了,直接跑到学校等刘一民。

    可惜刘一民跑到央视录节目去了,刘一民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在当今这个时代,青年人能做什么。

    青年人的概念不仅限于大学生,也包括青工,甚至包括想下海的人。

    在节目里,刘一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当前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为青年人指明方向,让他们能够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时机。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如此众多的机会就在你的手边。当然,我们也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我相信,在国家经济昂扬向上的年代,个人拥有广阔的天地。但我们也不应该在金钱的潮流中迷失自己.”

    刘一民一连录制了两期节目,一期谈青年的机遇,另一期谈青年的道德和文化坚守。

    要是只谈机会,估计刘一民一定会被人批一味地向钱看了。

    录制完节目,节目制片人走到刘一民旁边,告诉他自从第一期《青年夜话》录制以来,收到了大量的青年来信。

    “你们把信整理整理,将青年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另外有好的来信也可以在节目里广播出来,咱们要丰富一下内容。解青年之惑,不是光咱们说,更要听青年有什么困惑。”刘一民说道。

    “行,我们一定将来信好好整理,可是这些信有点多,整理完怎么办?”

    “多?等凑够一定数量,不行的话送我家里,有地方放。”

    “好。”

    刘一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跟着制片人去仓库看了看,里面有两大麻袋。

    “还行,会越来越多的。”刘一民拍了拍制片人的肩膀。

    刚准备走,刘佩然的电话就从燕大打到了央视,刘一民说道:“刘厂,咱们家里面见。”

    “行。”刘佩然迅速挂断了电话。

    到了华侨公寓,刘佩然正陪着刘雨和刘林玩耍,看到刘一民后,抱着刘雨看向了刘一民。

    看到刘佩然的眼神,刘一民笑道:“老刘,你别急嘛!”

    “一民,我怎么能不急嘛。”

    喜梅从刘佩然的手里接过刘雨,刘一民将他带进了书房。找《绣春刀》剧本的时候,刘一民询问刘佩然《忠犬八公》考虑的怎么样。

    “一民,真能挣钱吗?”刘佩然再次发出了来自灵魂的疑问。

    “把‘吗’去了,不但能挣钱,还能挣刀乐!”

    刘佩然沉思道:“你觉得投资要多少?”

    “估计四十万足够。”

    刘佩然没说话,接过刘一民手上的《绣春刀》剧本看了起来,剧本还差一点就写好。

    刘佩然一下子就被剧本给吸引住了,一声不吭地坐到沙发上看了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