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学习,去美国还是钱老亲自去接的。
可惜后来飞机失事,于六八年牺牲。
要了解郭老,钱老是关键人物,刘一民跟钱老聊到郭老大时候,钱老的表情明显悲伤了起来:“永怀啊,是个书呆子,我以前最喜欢开车带着他兜风,他有时候太沉闷了。”
当谈及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成就时,钱老激动地说道:“永怀啊,我真的是永远怀念他。他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成就会远超于我,他出事的时候是要回燕京汇报重大发现的。”
见钱老太过激动,刘一民没有继续聊下去,开始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刘一民询问导弹最快能飞多远,钱老发明的乘波体弹道是什么意思。
“最快?这种不仅依靠导弹自身的动力,更是利用了大气的升力进行滑翔,咱们中国人喜欢说借势,这就是借势。你听不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听不懂呢?”钱老看着略显茫然的刘一民,急的想挠头。
“钱老,我是文科生。”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钱老用手势比划了一下:“这跟文科理科没关系,这是简单的问题,常识嘛!”
刘一民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这要是常识,全世界导弹该满天飞了。
刘一民抛出了一个问题:“钱老,我打个比方,速度有没有可能达到,我在美国华盛顿,给隔壁的汉堡店老板打个电话点一份披萨。国内在我打电话的同时发射,汉堡没到,但是导弹到了。”
钱老听到这个比喻顿时乐了,思考了一会说道:“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主要看店主的烤制速度,但我敢保证的一点是,导弹绝对比你的汉堡要热。”
钱老说完,两个人在书房里哈哈大笑起来,钱老脸上的心情好了许多。刘一民趁机再次跟钱老聊起来郭老的问题。
钱老这次讲了很多,得知刘一民要给邓老写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也讲了和邓老的故事。
“老邓和永怀的性格差不多,都比较内敛,我呢,你也看出来了,我的性格就比较外向一点,爱跟人交流。我研究导弹,老邓研究核弹,我们的目标是将核弹装到导弹上。
84年阅兵的时候,你看到那个东风五,就是两弹结合的成果。”
刘一民笑着说道:“我当时重点看了,东风五很大,当时也详细的进行了一番讲解。”
“是啊,它是国之重器。”钱老郑重地说道。
“其实讲解那么多,我觉得一句话就够了。”
“什么话?”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钱老听到这句介绍语很满意,不过还是说道:“现在还不行,射程一万两千公里,只能覆盖绝大部分地方,不过抵住美国人的喉咙是够了。”
钱老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封建议信,那是王淦昌、王大珩等一众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因为是86年3月提出的,被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布局,提前布局,才有了后来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慢慢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刘一民下一个要采访的就是王淦昌王老,邓老亲密的战友,78年从九院调回了燕京,在二机部部里任职,不过82年辞去相关职务,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
下午,刘一民马不停蹄地去采访王老,钱老也提出随行,正好跟王老聊一聊这个追踪国外先进科学的倡议。
刘一民采访非常有急迫感,根据历史,86年6月解密了邓老事迹,7月底邓老就逝世了。
王老住在中关村的“特楼”,本名叫做中关村科学院科源社区,核心是三栋楼——13、14、15号楼,钱老曾经也在这里住过。这三栋楼被称为“特楼”,里面住过8位两弹一星的获得者,六十多位科学家。
这里守卫也非常严密,对面不远是燕大的职工宿舍楼。
建筑是红砖三层坡顶小楼,楼道并不宽敞,反而非常狭窄,外面绿化很好,不过现在这个季节,树都是光秃秃的。
“永怀住在13号楼,他的妻子李佩同志还在。唉,我见到她,就想到永怀。”
这三栋楼后来被当做文物保存了下来,其中离不开李佩的奔走呼吁。
王老站在十五号楼门口等他们,看到钱老立即走过来伸出了双手,钱老指着刘一民说道:“这是刘一民同志。”
“一民同志,很早就听说过你了。你的《横空出世》我们都看了,你的《祖国不会忘记》,我也会唱。你跟钱老的广播节目,我之后还等着听呢。”王老热情地说道。
钱老笑着说道:“他对目前国内年轻人的影响很大。”
刘一民赶紧说道:“在您两位科学家面前,我就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听众主要是奔着钱老去的。很多科学家的事迹不能解密,要不然咱们国能多出来好几个诺贝尔奖。”
王老轻松地说道:“诺贝尔?不得也没有问题,历史
第481章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