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2章 1985文研所年终会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这样,咱们再办一个杂志,咱们一人写一个怎么样?”

    “老郑,你别说笑了。”刘一民换了一个慵懒的姿势。

    “我没说笑,你这速度,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也只有抬头看的份儿。手稿还不用怎么修改,你这速度怎么练的,教教我?”郑渊杰快速地阅读着稿子上的内容。

    “也没有什么诀窍,静心养神,保持专注即可。”

    郑渊杰思索片刻,觉得是这个理儿,他就是每天用几个小时来专注写作,只不过效率没有刘一民这么高,往往写完之后还需要看看逻辑上有没有什么漏洞,有的话就得修改了。

    郑渊杰跟刘一民商量了一下1月份已经首印多少册,郑渊杰觉得应该首印三十五万,春节期间小孩子手里钱多,加上这期《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内容他觉得非常好,三十五万的销量已经能完成。

    上一期杂志销量是二十五万册,相当于比上一期增加十万册。

    “三十五万就三十五万。”刘一民同样对《虹猫蓝兔七侠传》的销量非常有信心。

    郑渊杰听到刘一民同意开心地表示:“希望能来一次加印,我还不知道卖脱销需要加印是什么滋味呢。”

    回到家,郑渊杰先让自己的儿子看了看,在旁边观察他是什么反应,看到儿子看的爱不释手,郑渊杰算是放下了心。

    1985年进入十二月,刘一民有太多需要做的事情。好在文研所除了闫真以外,又多了戴建业等几个帮手。

    文研所里,大家忙成一团,有太多的文件需要整理。刘一民观察了一下忙碌的海子,最近看起来比前段时间好了不少,偶尔会跟戴建业几人开句玩笑。

    海子最喜欢听戴建业讲传统文学,唐朝的诗歌部分尤为喜爱,要是能讲到李白采仙草,恨不得听一天。

    严家炎走进文研所的办公室,看大家一边在忙碌,一边在讲文学,冲着刘一民说道:“你这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竟然聚了这么多卧龙凤雏。”

    “严教授,你来做什么?”刘一民问道。

    “这是关于‘一民文学奖’的文件,上面有意将这个学业奖推向全校,校办让咱们研究一下可行性。”

    刘一民接过严家炎手里的通知,文件上对于“一民文学奖”在中文系引起的吧“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潮非常看好,当然更重要的是“刘一民”这仨字儿。

    文件里明确讲了刘一民在青年人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一民文学奖,能够激励学生向刘一民看齐。

    “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只要钱到位,就是全国也能做到啊!”刘一民将文件还给了严家炎。

    “你这话是一语中的,这不就是钱不够嘛,需要从学校的教育预算里拨一部分出来。”

    严家炎担心的是,这个奖学金普及到全校的话,会大大的稀释中文系学生获得的数量。

    如果全校按照中文系这个比例的话,他没什么意见,就怕学校搞平均主义,减少了中文系的数量。

    刘一民走到严家炎的办公室跟他研究了一下,让他在写报告的时候,直接表明学校学生的困难,增加全校贫困学生的获奖名额,名额往多了写。

    校办看了报告,就算是讨价还价,双方也有商量的余地。实在不行,实行双轨制,中文系保持目前的数量不变。

    要问为什么,刘一民在中文系是最大的原因,况且目前里面资金的一部分是中文系的钱。

    从今年开始,一民学业奖学金的名额和奖金都增加了,名额从原先的除大四外每一级八人,增加到了每一级十二人,学业优秀奖和贫困奖各增加了五十块,分别为一百五十和一百三十块。

    除此之外,全系每年评选出一位学业最优秀的学生,奖学金为两百元。一民学业奖学金每年的支出约五千块钱,要是按照此标准,推到全校,学校在奖学金方面的花费约二十万。

    二十万还是每年,学校不见得会愿意拿这么多。

    刘一民忽然说道:“我听人说部里面正在讨论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专项的学业奖学金制度,我觉得可以将这个跟部里面的奖学金联系一下,让部里出钱。”

    “部里啊?”严家炎觉得刘一民这个是好想法,他也听说过部里有人提过,于是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后面就开始打申请报告,跟校办一起申请成为试点。

    人民助学金制度也就是国家给大学生每月发放的补贴,每个学生不交学费,还拿补贴,财政上负担过大,开始探讨逐步使用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来代替人民助学金制度。

    人民助学金制度取消后,学费制就慢慢跟上了。

    刘一民在文研所还有一大堆的事儿,就悄悄的离开了严家炎的办公室。

    文研所的资料准备的差不多了,到时候提交给文化部算是对今年的成果有个交代。

    “会议通知都发了吧?”刘一民看向闫真。

    闫真说道:“都已经发过,并且确保收到了。”

    晚上,刘一民去了人艺,观看了《特赦195

第472章 1985文研所年终会议-->>(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