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嘛!
杨洁继续解释道:“唐僧这时候也是肉体凡胎,不是树上的知了。但是不能表现的太多,唐僧你体会体会,咱们走走戏。”
杨洁的解释并没有让剧组的演员理解,但杨洁作为导演在剧组里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
什么齐天大圣?导演说你是,你才是!什么大闹天宫,导演让你闹,你才能闹!
六小龄童站在旁边舞弄着棍子,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朱霖在想着动作,她在想动作的时候,脑子里总想着刘一民.
文研所内,国庆假期之后,刘一民正跟戴建业、易众天等人讲课。
国庆三天假,他们好好地逛了逛燕京城,见识了一下什么叫做首都,首善之地。文研所每月五十多块钱的补贴,让几人富得流油。
各自学校发的工资用来养家,文研所的补贴让他们紧巴巴的手突然变得宽松了。
关键是不只是补贴,参加各个研究项目,文研所还有科研经费。文研所的科研经费在燕大也是首屈一指,刘一民不是后世的周扒皮导师,总想将那点经费划拉到自己手里,把学生当成免费的骡子来使唤。
三天假期,没吃过的吃了,没玩过的地方玩了,实在吃不起的,七八个人凑一凑也能尝尝味儿。
刘一民看着眼前的八个人文研所的受训老师,几人脸上都带着不同程度的笑容,明显还没有从假期的欢娱中收心。
这几个人大多刚当上老师,戴建业刚当上老师半年,易众天相对来说时间最长,比刘一民还长,81年毕业就当老师了。
“都收收心,怎么还没玩够啊?”刘一民笑着问道。
八人听到刘一民的话,表情刚收敛就又绷不住了,教室内笑声一片。
“刘老师,这是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李良荣嘿嘿一笑。
上课的时候,这几位受训老师冲着刘一民喊老师,平时叫所长。这一声“老师”下来,师徒之情就又浓厚了不少。
刘一民已经忘了,是谁先这么叫的,引起了其余人的效仿。
戴建业用自己那独特的鄂省麻城普通话说道:“刘老师,你为什么要写《霍元甲》,这阵子报纸上不怀好意的声音又多了不少。”
“什么是通俗文学,什么是传统文学?这个界限如何分?《西游记》算不算通俗文学,《水浒传》《红楼梦》呢,这些也没影响我们读者的喜爱、学者的研究。大家要去研究,为什么现在好像通俗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受读者的欢迎,读者看通俗文学的心理是什么?
你是工人,干了一天活很累,回到家拿起一篇武侠,此时是不是会感到非常轻松?你将自己想象成霍元甲大杀四方,是不是更高兴了?”
刘一民从文艺作品的作用出发,将读者的心理给一一剖析出来。通俗最重要的功能是娱乐,娱乐的好了慢慢地就会变成后人的研究对象。
金庸本人暂且不提,他的武侠刚开始被学界鄙夷,后来登堂入室,成了学者的研究对象,燕大严家炎是最早将金庸搬进大学的人。
“传统文学的读者群体和通俗文学的读者群体一样吗,我想不一样,但肯定有重合的部分。我们的读者并不都一样,他们有不同的经历、知识储备、文化背景、甚至说阶级地位。一种能够获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打动了某部分读者的心。”
精英文学、传统文学、通俗文学等文学种类,指向的既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指阅读此类的作品的读者。
八个人加上旁听的闫真,手中的笔记得越来越快,十月份的阳光照进教室,每个人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刘一民告诉他们,作家本人可以有自己的坚持,但作为学者,必须以中立的态度去分析各种文学作品流行背后所代表的原因。
“为什么?因为你们是老师,你们不仅承担着教化学生的重任,还有向整个社会输出观点的重任,你们每说的一句话,都要严谨,要不然是会贻笑大方的。
要是谁总是搞点惊人之语,说点漫无根据的胡话,就把文研所这段经历给抹去,老子丢不起这个人。”
课讲完之后,戴建业冲着刘一民说道:“刘老师,报纸上那些人不认可您怎么办?”
“跟他们辩论!”
“他们不听怎么办?”
“骂他们!”
“还不听怎么办?”
“骂到对方闭嘴。”刘一民看到易众天撇了撇嘴,笑着问道:“怎么?新中国你还想动手啊?”
“刘老师,我我可没说。”易众天缩了缩脑袋。
李良荣说道:“我看最近报纸上的言论越来越激烈了,甚至有人说”
“说刘郎才尽是吧!”刘一民平静地说道。
刚开始对《霍元甲》的讨论是刘一民为什么要写这种,愈演愈烈,慢慢成了刘一民写不出来其他的了,只能写一写下三滥的通俗文学了。
刘一民
第464章 刘郎才尽?师徒共击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