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4章 燕京市劳动模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崔道逸的见解引得了周围其他人的认同,等发表出去之后一定会引起海内外读者的热烈反响。

    几人离开华侨公寓之后,仍然不断地讨讨论着《特赦1959》。

    即将到达长安街的时候,崔道逸停下脚步去买了一份晚报,看到上面的内容后笑着说道:“看,晚报上还是一民。我看呀,大规模的报道得有一个星期。”

    “我昨天写的一篇,明天我们《农民日报》刊登。”刘振云自豪地说道。

    李书说道:“不奇怪,这跟女排获奖一样,都是能够提振民族自信心的事情。想要干大事儿,精神得先上去。接下来各地的地方媒体,都会转载各大央媒的报道。”

    “我们豫省的不会,因为我们豫省的报纸得亲自写,标题不用想,开头就是‘我省作家刘一民.’”

    刘振云说完,几人骑上摩托车朝家里面走去。

    4月20号,一家人出门游玩之前,先在门上贴上一个告示,告诉前来拜访的人,自己一家出去玩了。

    上次朱父朱母带着杨秀云去了颐和园,今天他们决定去故宫西北部的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从辽开始,经历了元明清三代扩建,里面的建筑能看到各个朝代的影子。

    此时的北海公园是最美丽的时节,花开的正艳,气候也合适。

    “这古代的皇帝老子可真享受!”杨秀云笑着说道。

    刘一民指着南边说道:“那边是中海和南海,国家办公的地方。”

    杨秀云站在高处想看看那边到底怎么样,刘一民介绍道:“单纯从景色来看,也差不多。”

    杨秀云对各种建筑和大殿的类型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心里面对景色只有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好看和不好看。

    看出杨秀云想去,刘一民笑着说道:“等过阵子,我看看能不能找来几张参观的票,找到了我带您进去看看。”

    杨秀云高兴地连着说了几个“中”,刘雨和刘林不明白为什,也只是喊着“中”。

    两人正是一岁了,刘一民原本以为回来两个小家伙已经回走了,事实证明,他这个当父亲的还是太急了。

    在北海公园里,刘一民遇到了史铁生和他的妹妹史岚,两个人正在欣赏凌霄花。

    “一民哥,你在国外好神气呦!”史岚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不以为意地说道:“小史岚,你站在上面,你也神气。”

    “一民,恭喜你,我本来想去的,但我觉得你肯定很忙,所以我”史铁生连忙说道。

    “没事,我明白。你最近有没有写什么文章?”

    “写了几篇散文投了出去,反响还行。”史铁生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看向空地上正带着两个小家伙学走路的杨秀云和喜梅。

    两家人一起游览了约二十分钟,史铁生和史岚离开了北海公园。

    刘一民带着一家人从北海公园出来后,逛了一圈景山公园,中午没回去,在前门吃过午饭又走进了故宫。

    下午四点左右,大家都累了,两个小家伙困的脑袋耷拉在怀里,口水顺着衣服往下流。

    “回家!”

    刘一民一发话,大家神色一松,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燕京市政府大会议室,台下坐着燕京各界代表。刘一民旁边坐着夏淳、欧阳山尊两位导演和一众《天下第一楼》的话剧演员。

    主席台后面挂着镰刀斧头和颁奖的条幅,枣红色的金丝绒桌布铺在台上,领导前面的话筒头用红色的布条包着。

    《天下第一楼》剧组和编剧刘一民荣获燕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三月份的时候公布了劳模评选结果,直到刘一民回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颁奖工作才开始。

    刘一民分别获得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天下第一楼》先进群体的荣誉称号。

    【《天下第一楼》话剧首演以来,已经演出二百余场,编剧刘一民以老北平历史为背景,饮食文化为笔墨,为燕京人民贡献了一部属于燕京人民的文化盛宴,下面有请刘一民同志和剧组的同志上台领奖。】

    刘一民起身穿着新订做的中山装,带着剧组的人员走上了领奖台。

    曹禹作为燕京市文联的领导亲自给刘一民挂上红花,将纸质的奖状颁发给了他。

    “一民,这奖甚至没有鲁迅文学奖的五十块钱贵,但这奖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言,是最高的褒扬,是工农群众给你们发的奖状。”

    刘一民从曹禹的手里接过奖状:“老师,我记住了。”

    燕京市领导带头,台上台下响起热烈地掌声。刘一民领劳动模范的奖状,是这次颁奖最大的看点。

    “一民同志,讲几句吧!”燕京市的领导笑着说道。

    刘一民走到前面的立着的话筒旁,跟前来参会的各单位代表和群众代表打着招呼。

    还不等刘一民说话,下面就有人扯着脖子喊道:“刘一民同志,你在国外领奖是啥感受?”

    “这的领奖感受要比国外好,因为这里都是自己人。”

    “好!”台下像是被火花点燃的炮仗一样,瞬间就热闹了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