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重申集团对于环保的重视。
爱丽丝·沃尔顿和哥哥们打开报纸和电视,开心地品尝着红酒,这次的慈善营销已经成功了。
“这将是载入教科书的经典攻关案例。”
爱丽丝·沃尔顿说道:“还不够。”
“什么?”
“过几天你会知道的。”爱丽丝·沃尔顿说完,眉头紧皱,厌恶地说道:“川—普——”
此时税王正在电视上接受媒体的采访,他手里什么都没有拍到,但是他却称之所以能够拍出那么高的价格,都是他抬价的功劳。
“事实就是,我说九十万,爱丽丝·沃尔顿说一百万。我说OK,这是你的了!没有我,你们知道吗?根本拍不出这么高的价格。
不过我也为没拍到刘的物品而难受,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我向他保证,我说,bro,你放心,下一次我一定能拍到。他说,我相信你朋友。”
税王侃侃而谈,分走了不少媒体和观众的关注。
刘一民看到这一幕,无奈地笑出了声。如今各方都在报纸上吹嘘自己多么的热爱环境,多么的愿意为植树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百老汇的邦德更是亲自联系了几家报社专门写稿,通过慈善再度放大百老汇在观众和艺术家心中的地位。
总之一句话——所有人都赢了!
当然刘一民赢的更多,此次晚会,光门票收入高达五万美元,加上拍卖品的收入,总共获得了约一百六十万美元。
在接受完纽约媒体的采访之后,刘一民临离开纽约之前又跟当地的各协会人员见了一面。
这次见到了宋希濂,宋希濂不断地跟刘一民竖拇指,夸赞他为国家争了光。
“以前不管是哪方面,我们在外国拿个奖都是非常艰难。去年国家代表团拿了那么多块金牌,我从电视上看到的时候,泪流满面。唉,我们的国家应该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一定会的,您保重身体。”
宋希濂用手帕擦了擦眼角,忍不住问道:“我听郑洞国讲,你讲台儿庄战役给写了出来?在拍电影?”
“再拍,投入有点大,资金正在筹措,估计年底就能拍好。”刘一民说道。
“好,好,到时候我一定要看。”
郑愁予冲着刘一民拱手说道:“一民,希望你未来再写出上乘佳作。”
“老郑,你看看这是什么,这是我刚买的《巴黎评论》,一民又写了一篇关于黑人的文章啊,鞭辟入里,极具批判和讽刺精神,不少美国人正在读呢!”外面有人走了进来,是在纽约大学上班的华裔教授。
宋希濂几人都来了兴趣,拿着《巴黎评论》阅读了起来。等这里的人读完,有人觉得黑奴解放宣言是为了解放黑奴,也有人赞同文章里面的内容,认为是生产方式改变导致双方对劳动力展开的一次争夺。
宋希濂说道:“马克思说,生产方式的每一次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所以我认为,美国南北的分歧,本质上就是对黑人劳动力的争夺。至于什么民主自由,都是扯他妈的蛋!”
“宋将J,你还懂马克思经济学?”郑愁予问道。
“嗐,我们在功德林大学学的,那时候天天学,我都快成半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宋希濂笑着说道。
大家对宋希濂的功德林生活很好奇,于是都围过来问他过得到底怎么样。
“事实证明人家对我们是很大度的?要不然我也不可能坐在这里。像沈醉那个大特务,都改邪归正了,你说说,人家这手段、这胸襟”
会谈结束后,尼琪和刘一民等人来到书店门口,确实有很多人在购买《巴黎评论》。
乔治得意地说道:“这是文学的成功,这是黑人权利意识提高的成功,刘,这是你的成功!”
“刘,我们立即准备出版怎么样?”尼琪询问道。
“可以啊,合同要跟着《宠儿》走!”
尼琪不假思索地说道:“没有问题,我相信这篇的销量。”
进入四月,刘一民和代表团的成员在美国各地做着演讲,大部分都是学术分享或者读者见面,一般不再签售,只盖章,要不然刘一民的手要废了。
除了书之外,还有不少人拿着最新一期的《巴黎评论》跟刘一民见面。
每次聚集来的人气比领奖前都多了好几倍,在慈善、文学奖、《黑奴的救赎》加持下,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巴黎评论》的销量远超乔治的预料,他已经准备再加印二十万份来满足全球市场的销量。
黑人艺术家巴斯奎特来信告诉刘一民,要保持旺盛的写作精力,要时刻将黑人的悲惨历史挂在笔边。
“刘,接下来咱们去底特律!”尼琪说道。
美国的钢铁地带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生锈,如今底特律的经济已经非常差,并且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刘一民站在人群中间,大声地分享着文学,分享着环保理念。
“底特律需要改变,环境需要治理,这不是底特律的事情,是美
第451章 富贵回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