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2章 曼德拉来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老吕同志,你想见谁啊?”刘一民问道。

    “卡尔维诺,我最想见的是卡尔维诺。我觉得我们像是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每次翻译他的作品的时候,我都觉得我们在进行亲切地对话。”吕同六激动地说道。

    刘一民淡笑道:“那肯定能够见到他!”

    卡尔维诺是目前意大利最著名的作家,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先锋,喜欢用意大利民间故事来讲述现代文明的困境,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融合,对马尔克斯的作品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985年也就是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可惜在提名之前他去世了。人比马尔克斯只大了三岁,却比马尔克斯少活了三十年。

    两人聊了一下卡尔维诺的文学思想,到11点左右就开始困了。

    刘一民说道:“老吕同志,休息会儿吧,还远着呢!”

    中国跟意大利没有直航,两人需要飞到巴黎,之后再从巴黎飞到意大利,这段旅程着实漫长。

    飞机重复了上次的到法国的航线,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到开罗,从开罗再到巴黎。

    没过一会儿刘一民就闭上了眼,旁边的吕同六倒是激动地睡不着,看着刘一民熟睡的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要是搁自己去领奖,肯定睡不了这么熟。

    刘一民提前一晚“殚精竭力”导致这一路都睡的很香,到了开罗的时候清醒了约一个小时,就又眯着眼休息了。

    “老吕,你说说你,眼睛睁这么大干嘛!”

    “睡不着。”

    飞机抵达巴黎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吕同六从飞机往下看,看着灯火通明的巴黎说道:“可真亮啊!”

    “有什么好的,灯光太多就是光污染,危害植物和昆虫生存。”

    吕同六默默地将到嘴边的感慨收了回去,跟着刘一民准备下机。

    机场外面,前来接机的人非常多,除了使馆的工作人员外,中法友好协会、法国巴黎笔会、出版社和读者都有人过来。

    看到刘一民,使馆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刘一民同志,我是封文,我也是你在巴黎的法语翻译。”

    “你好,同志们辛苦了,久等了!”刘一民赶紧握手说道。

    刘一民站在人群前面,跟前来欢迎的人打着招呼,并进行了简短的一段演讲。

    演讲结束,刘一民立即在使馆人员的带领下离开了机场,编辑马赛丹尼跟使馆的工作人员讲好了,同时坐刘一民的车离开。

    “刘,获奖的消息出来后,你的书销量在巴黎猛涨了三倍,中国的乡土文学作品涨了约四倍,在法国其他地方,也涨了约2倍左右。”马赛丹尼向刘一民汇报着销量。

    “你们在非洲怎么样?”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在北非部分地区和南非还行,其余地方的销量很差,当然也不是你的书差,而是所有书都差。”

    非洲南非和北非相对比较富裕,经济好了,看书的也就多。

    刘一民将在巴黎待上一天半的时间,后天下午飞往意大利。

    到了使馆,使馆新任大使曹大使已经在等着了,曹大使是晋省太原人,说话的时候晋省口音很重。

    “一民同志欢迎你,吕同六同志,欢迎你,时间有点晚,我们准备了点简单的晚餐。”

    晚餐是中餐,使馆人员包的饺子,刘一民和吕同六吃完后就回到了房间休息。

    吕同六实在是熬不住了,开门的时候都恍恍惚惚的。

    第二天早上,使馆的工作人员敲响了刘一民的房门,告诉他有一个东非的记者找他。

    这是一位黑人记者,看到刘一民出来后,立即冲着他摘下帽子,绅士的鞠了一个躬。

    刘一民的眉头皱成了麻花,不知道这家伙是什么意思。

    “尊敬的教授.刘,不知你是否听说过一位叫曼德拉的先生?”记者平静地问道。

    “曼德拉先生?他不是被无耻的南非政府关押了吗?”刘一民疑惑地问道。

    “这么说您知道他的事迹?”

    “当然,你知道的,我很关注黑人自由运动,无论是美国的黑人,还是非洲的黑人,对我来说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应生而平等和自由的人。”

    记者感动地从身上拿出一封信:“这是曼德拉先生的妻子从监狱带出来的,曼德拉先生在监狱里面,阅读了您的《宠儿》,他为您的文学才华感到敬佩,也为您为黑人自由而做的努力表示感谢。”

    记者告诉他,曼德拉的妻子去年获准去监狱探望,曼德拉在小岛上并非完全没自由,而是可以小范围自由活动、种菜等等。

    刘一民打开信,曼德拉在心里面讲了讲自己对《宠儿》的阅读感受,认为黑人在这几个世纪经受了非人的磨难,另外一方面,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表示赞扬,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对他有启发作用。

    “我反对所谓的种族隔离政策,我相信有识之士都应该反对,曼德拉先生应该立即得到自由。”刘一民将信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愤怒地说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