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市场的需要,再次安排印刷,新印出来的版本上面,写着刘一民历次获得的各种文学奖,为读者阅读刘一民的作品提供选购指南。
海外授权的出版社在最新印刷的作品上加上了获奖的书封,刘一民的作品被布置了一个专区,旁边挂着一个牌子“刘——中国茅盾、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欧亨利文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获奖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意大利的出版商宣传的最为卖力,他们估计刘一民作品本月的销量将会达到上个月的五倍,并邀请刘一民到米兰举办全意大利读者签售会。
他们重点推荐的是《狼烟北平》《红河谷》《追风筝的人》这三本,诺尼诺文学奖是冲着这三本来的,而不是更为出名的《宠儿》。
购买较为活跃的读者群体还有海外华人群体,争相购买本土写实的作品,想通过刘一民的作品,了解一下现在的中国。
……
在狂热的浪潮之中,刘一民骑着摩托车来到了功德林监狱。功德林监狱离华侨公寓不远,刘一民下车之后就坐在旁边等ZX的车队。
在燕京的功德林校友能来的都来了,不过人数比上次黄埔同学会少了很多,相当一部分人不住燕京。
黄维、郑庭笈、沈醉三人围在刘一民的旁边,指着功德林的大门说着当时到这里时的样子。
功德林从外面往里面看,已经非常破旧了,这里从黄维走出功德林后就已经逐渐开始废弃,得知他们要来参观,才组织人打扫了一遍。
厚重高大的青砖墙将内外分成了两个世界,上面有枪眼,士兵在墙上可以警戒战斗。除此之外,四角皆有高高的哨楼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中央还有一个三层的观察兼防御设施,第三层为八角楼。
向导介绍道:“这里马上就要拆了!”
“拆了?”黄维问道。
“是啊,要拆了,这里设施已经不再适合当监狱了,现在燕京城在进行新时代建设,这个地方拆了之后会再起一栋新建筑。”
郑庭笈感叹道:“拆吧拆吧,没有毁灭,哪有新生。”
沈醉道:“老郑,你这感叹的好。没有旧时代的灭亡,哪有新时代的新生。”
一群人走进去后,刘一民顿感压抑。监舍的窗户都开在墙壁的最高处,绕过外面的路走进监舍里面,里面黑窟窿洞,隔一段有一块光斑出现,那是阳光从监舍的窗户照进来的。
沈醉看向刘一民:“怎么?是不是阴气太重?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沈醉猛地晃了一下铁门说道:“铁门的关闭声,犯人脚上的铁链撞击声、铁栏和水泥地的摩擦声,这才是完整的体验。”
沈醉猛地一下,不仅吓了刘一民一跳,黄维和郑庭笈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
反应过来的黄维低声骂了一句“狗特务”,沈醉倒没跟黄维斗嘴,阴恻恻的笑声在监舍里回荡。
刚走进监舍,黄维激动地说道:“这就是我住的地方,我住的地方。”
“黄维,你住了24年没住够啊?”一道陌生的声音响起。
黄维猛地回头看去:“金所长,你怎么在这儿?”
“我听说你们回来了,赶紧来跟你们见见面。另外你的永动机,我还等着看呢!”管理所的金所长笑着从人群后走了出来。
金所长冲着刘一民伸出手说道:“刘一民同志,你的名字如雷贯耳啊,这阵子报纸和新闻联播都是你的名字。”
“你好啊,金所长。”刘一民热情地说道。
黄维走过来双手拉着金所长的胳膊,感谢他的再造之恩。郑庭笈和沈醉两人伸出胳膊搂住了金所长,他们都有很多年没见了。
走出监舍后,来到以前工作人员开会的会议室,他们回忆着以前的事情。
金所长拉着沈醉的手说道:“沈醉同志,你到了香江仍然愿意回来,抵住了各方的金钱诱惑,我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
“金所长,您当年讲的话我都记得,你是一位大有前途的红军老战士,愿意陪我们这些人耗在这方寸之间,我们都应该感谢您。”沈醉赶紧说道。
“哈哈哈,这一晃都几十年了,就不提了。”
在他们怀旧的时候,刘一民有时会插嘴提问。
聊了约莫两个小时,又随着人群参观了一下其他地方。
“这里是澡堂,是我管理的地方。”郑庭笈指着前面的屋子说道。
“是你管的,老郑洗澡之前就站在这儿通知大家。第一组先‘死’,第一组‘死’了第二组‘死’.”一直没说话的文强在旁边模仿道。
郑庭笈是琼声口音,总是把‘洗’读成‘死’。
一上午时间,这座监狱的历史被刘一民摸的透透的。刘一民站在八角楼上往外望,外面的燕京市民们在寒风中奔波。
中午,大家品尝了当时功德林的伙食,黄维笑着说道:“现在生活好了,这在当时可是顶级的伙食,我们吃的比大多数人都要好,惭愧啊!”
“当年黄维早就认错了,只是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要不然,何至于75年出去。”金所长看向黄维说道。
黄维摆了摆手说道:“我也后悔啊,要不是我的固执,我夫人也不必那么艰辛,也不必那么早去世了。”
当大家都准备走的时候,黄维提出要在2号监舍睡一觉才走。
郑庭笈几人倒是没有他那么怀旧:“黄维,24年你还真没住够啊!”
第441章 沮丧的余桦-->>(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