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于百老汇正式开始演出,根据负责人和米勒给刘一民发来的电报,演出之后效果非常好,《宠儿》首演后半个月的票都售罄了,来看的人里有许多美国学界和艺术界人士。
“刘老师,你看你看,这情景演的好。”朱霖指着舞台上的画面说道。
“这不都是人艺的动作嘛!”
“他们改进了一下,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偷师的,没听说他们向蓝老师和苏老师学习啊!”朱霖疑惑地说道。
刘一民道:“估计燕大的话剧社在其中也帮了不少忙。”
等《宠儿》表演完,台下全部都是喊“好”的声音。学生和教授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穆拉土演出结束后,还在上面讲了黑人是如何到美国的历史。
演员下台,穆拉土直接找到刘一民询问他们表演得如何。
“在演外国戏这一块,人艺在你们面前也得甘拜下风。”刘一民笑道。
穆拉土说道:“我们有这个念头很久了,排练了三个月,本来想的是平常在学校向中国学生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顺便丰富一下留学生的文化生活。
12月份听说燕大要举办元旦晚会,我们听到后都觉得必须要参加一下。”
最后就是评奖环节,这群留学生的表演的话剧,在最后评奖的时候,被评为了二等奖。
随着人群,一家人离开了燕大。
进入一月后,燕京稀稀拉拉的下了几场雪,每次都是雪花不等落地,就已经被风吹散了。
这天,刘一民刚回家,就听到杨秀云和喜梅高兴地抱着两个小家伙来到刘一民旁边,大声地告诉他两个小家伙会说话了。
“小雨,叫声奶奶给爸爸听听。”喜梅笑着说道。
刘雨很听话的冲着刘一民叫了一声“奶奶”,刘一民高兴地将刘雨的脑袋转向杨秀云的方向:“奶奶在这里呢?叫爸爸!”
“刚会说话,哪能那么快!”杨秀云埋怨道。
不过杨秀云刚说完,刘林含糊不清地喊了一声“爸爸”,这声音让一家人都给乐坏了。
刘一民也不再去想着写书的事情了,抱着两个小家伙教他们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喜梅开心地说道:“刘教授,今天我们正在看电视,电视上的演员正在喊奶奶,刘雨和刘林也跟着喊了起来,我跟杨姨刚开始差点没听出是电视的声音还是他俩的声音。”
四月份出生,到隔年一月份才会说话,对比刘一民会说话的时间,两人够晚的了。
杨秀云眼看孙子孙女还不会说话,从12月份开始肉眼可见的急了,不但自己教,还让喜梅天天教。
杨秀云高兴完,还不忘给朱父朱母打个电话报喜。朱父朱母听到后,迫不及待地想来听几声“姥爷姥姥”,看了下时间还是忍住了,准备明天过来。
等到朱霖从人艺回来,刘雨和刘林的“妈妈”还是没学会,只会模糊不清地张嘴咿呀一下,即使如此,朱霖还是高兴坏了。
吃饭的时候自己亲自抱着喂饭,眼波里都是泛滥的母爱。
吃完饭刘一民笑着说道:“赶紧教会两个小家伙喊外公外婆吧,要不然明天爸妈来该伤心了。”
“两个小家伙聪明着呢,明天肯定能教会。”杨秀云拿着糖逗着两人。
刘一民转身回到屋子里去写《黑奴的自由》去了。目前已经写到了四万字,加把劲儿写成十万字以上的长篇。
翌日,朱父朱母带着小玩意儿和吃的来到了华侨公寓,打开门两人放下东西,就抱起了坐在“坐婆”里玩耍的两个小家伙。
“先放下先放下,咱们身上凉!”朱母忽然又将刘林放在了坐婆里面。
两人脱去外套,坐在沙发上跟杨秀云聊了一会儿,等到身上热乎了才去抱孩子。
“小雨,叫声姥姥!”朱母笑着说道。
杨秀云愣了一下忙道:“教岔劈了,我们教的都是外公外婆,我们是这样教的。”
“都一样,都一样。严格来说我们老家也是这样叫的,姥爷姥姥的称呼,燕京人经常这样喊。”朱母无所谓地说道。
经过一晚上的突击学习,两个小家伙倒是学会了外公和外婆的叫法。
含糊不清的“外公外婆”叫的朱父和朱母心都化了,一个劲儿地陪着两人玩。
朱母还讲了一些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应该注意的事情:“过两天去医院再打一针疫苗,现在国家推出了不少小孩子的疫苗,我根据他们的情况,看看接下来还需要打什么。”
八十年代,国内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疫苗、百白破疫苗等疫苗陆续开始大规模的推广普及接种。
“亲家你是医生,你懂的肯定比我多,我信你!”杨秀云笑呵呵地说道。
喜梅在旁边将朱母说的话给记了下来,生怕到时候再忘了。
从九月份到现在,喜梅觉得在这里做保姆也挺好的,不像是电影里演的佣人,工作也不累、工资高,元旦还有红包拿,现在她爸妈也不怎么说她了。
中午,刘一民亲自下厨做了几个
第436章《最美的青春》首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