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一个脑袋,谁比谁差啊!”
礼堂内的学生和教授,顿时笑作一团。
“考试成绩或许有差别,但这不代表思想和能力有差别。大家抓住在学校的时光,多读书多看报,早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豫省出来的,希望有一天郑大的中文系比燕大的中文系更强。”
说完,刘一民在掌声和笑声中走下了讲台。
郑大的教授上台又演讲了一番,才结束了这次演讲。
接下来的时间,刘一民在郑大的办公室待了两天,都是跟郑大的教授做交流,探讨他们的研究论文。
张静教授想跟刘一民合作几个研究项目,刘一民看了看并不符合他的研究方向,全部给拒绝了。
“可惜,刘教授,只能以后再合作了。”张静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说道:“张教授,以后有的是时间。咱们两家单位以后是长久的交流下去,不急一时半会。”
刘一民在郑大调查了一下编写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讲课的时候有哪些不容易讲通的点。
“倒是没出现什么问题,有资料还有配套的论文,教授和学生都能理解。另外燕大的讲师经常过来,有疑惑的地方都能请教。”
“那我们就放心了。”
9月24号,河大的车抵达了郑大的招待所,接上刘一民前往了河大。
走进开封,古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刘一民踩了踩坚实的土地,向着迎接自己的于安澜教授问道:“您猜这下面是哪个朝代的城?”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已经随风飘散喽,不过要有的话,也应该是宋代。东京汴梁的繁华,还会再现吗?”于安澜感慨道。
开封这个地面离黄河近,黄河每一次发威裹挟的河沙,掩埋了一朝又一朝,往下挖各个朝代的建筑都能够挖到。
刘一民说道:“没有随风飘散,每一个朝代留下的印记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嘞!”
“刘师弟说的好啊,确实是刻在我们骨子里面。”
于安澜介绍道:“这是任访秋教授,说起来你们还是师兄弟嘞!”
任访秋是燕大文学研究所毕业的学生,任访秋和于安澜是老河大中文系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名师了,老河大的底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开始消散。
新河大如八旗子弟一般,只能聊聊祖上荣光了。
于此同时,还有不得不提的河大师生南渡
“任教授!”
“叫我师兄就行。”
“任师兄!”
两人向刘一民介绍着河大,河大的校园古色古香,建筑兼具现代美和古代美,景色胜过绝大多数小学校。
“这是我们的礼堂,耗资21万大洋,燕大都没有这么好的礼堂。”于安澜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进去参观了一下说道:“这建筑可要做好修缮保护和防火啊!”
“这是我们河大的精神支柱,必须得保护好。”任访秋说道。
走进河大中文系,刘一民看到了一个清瘦的身影,这不是王立群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讲师,王立群,小伙子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在年轻一代教师里面很不错,擅长古典文学。”
“小王,你过来一下,这是燕大的刘一民教授。”
刘一民主动伸手让王立群受宠若惊,将手在屁股上擦了好几下才赶忙握住刘一民的手。
“于教授,你们河大的年轻老师,也可以到燕大进修学习嘛!”
任访秋问道:“这能行吗?双方没合作这个项目啊!”
“怎么不行?进修一年半年的,提高一下咱们老师的水平。”刘一民笑道。
王立群眼巴巴的看向三人,眼里的意味非常明显。
于安澜说道:“这是好主意,我跟严家炎教授说一说。”
“我们文研所也缺人,想去的话可以到我们文研所进修半年,期间可以在中文系学习。”
于安澜和任访秋觉得这是意外之喜,王立群感觉自己被馅饼砸中了,脑袋晕乎乎的。
“一民,你可以做主吗?”任访秋问道。
刘一民道:“到中文系我做不了主,来文研所进修没问题。”
于安澜道:“我们明天就开
第425章 城门楼上观阅兵-->>(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