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彼得。”
“你认识我?”
“只要你说出自己的名字,我想大部分的美国人都认识你。”
“可我没对你说出我的名字。”刘一民警惕了起来。
彼得点燃了一根雪茄说道:“我想给你交个朋友,我没有恶意。你对美国怎么看?高楼大厦?财富、地位、自由、民主.”
“或许还有厌恶,我讨厌不请自来的人。”刘一民说道。
彼得笑道:“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基金会的成员,听说你的研究所需要资金,我想资助你们。”
“为什么?难道你们的钱多的花不完了?”刘一民似笑非笑地说道。
“我们致力于资助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研究,你没钱,我们有钱,我们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让你可以研究一切想要研究的项目。”
“我要付出什么?”
“你什么都不需要付出,你只需要做自己的研究就行。教授.刘,我们基金会是愿意资助每一个有梦想的研究者。我们相信,我们对你的支持,一定能够让你走在学术研究、世界文学创作的前列。
有我们基金会的支持,你可以获得想要的名利和地位。”彼得用极具诱惑的语气说道。
见刘一民没有说话,彼得继续说道:
“你看到了吗?美国人拥有豪华的房子,汽车,甚至是游艇、漂亮的女人。在美国,有钱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刘,中国是很贫穷的,你知道我这衬衫多少钱吗?三百美元,多少中国人一年的收入都没有三百美元。”
“你们是哪个基金会的?”刘一民问道。
“美国民主基金会。”
刘一民露出了然的神色,美国民主基金会是去年成立的,经费大多来自于国会的拨款,是一个臭名昭著的NGO组织。没想到自己这次来美国没多久,就被他们给盯上了。
“你们能给我多少钱?”
“十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之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经费进入。”
刘一民笑道:“钱呢?给我吧!”
彼得愣了一下后觉得刘一民上钩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只要敲定合作,经费马上到账?”
“合作,你们不是无偿献爱心吗?”
彼得说道:“是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但我们得确认我们是不是朋友。我们希望你的研究内容做一些改动,比如如何促进中美两国交流、教育合作、文化共享。我们希望我们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想要有一个民主和自由的世界。”
闻言刘一民轻蔑地笑了笑,彼得问刘一民笑什么。
刘一民说道:“没什么,我想到了一位故人,跟你名字还差不多呢,不过他姓马,叫马彼得。”
“好名字,或许可以成为我的中国名字。”彼得说道。
“我觉得你们应该资助一下黑人社区,他们需要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彼得大言不惭地说种族歧视已经是过去式,每一个美国人民都沐浴在自由和民主的阳光之下,自由女神的光辉每天都从海岸线上升起。
“我们希望你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于国内,美国的文学市场已足够繁荣,美国的种族已足够平等。你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想你也希望中国和美国一样繁荣吧,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成为繁荣的国家。”
说得好,下次还写!
“你们的人到了埃塞,好像没有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好像更贫穷了。”
“但他们得到了民主和自由,面包和财富日后会有的。”
“你还真是马彼得啊!”
彼得露出了微笑,显摆了一下手上的腕表,想勾起刘一民的财富之心:“十万不行的话,我们可以追加经费,听说你的研究所有很多的教授,他们也都需要这笔经费。”
“不好意思,我们还没有接受外国经费的能力,况且也没有渠道接收。”
“渠道,我们可以搞定。”
刘一民再次摇了摇头,马彼得见刘一民没有答应,也不再心急,在他看来只要见识到金钱带来的名利,任何人都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刘一民是很想提上裤子不认账,坑一把美国民主基金会的,但文研所毕竟是部里领导的单位,万一说不清楚事儿可就大了。
马彼得向刘一民介绍起美国的文化,过了一会儿又询问他有一桩生意,他要不要做。
“什么生意?”
“你只要告诉我你于去年7月初去了什么地方,哪怕是大致的方位,这三千块美金就是你的了。”
彼得想用三千美元一步步养大刘一民的胃口,刘一民笑着说道:“我去了北方。”
“北方?不对。”
“你们都知道了,干嘛还要问我?”刘一民调侃道。
去年七月,刘一民去的是罗布泊。
“我们需要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你,对于你的国家来说都没有什么损失,相反,你还能获得巨额的回报。刘,你难道对钱有恶意?”
第415章 美国民主基金会的拉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