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1章 拜访巴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绰绰有余。”

    “我还准备让他单独组建一个教研室呢。”严家炎说道。

    听到上铺的老同志传来呼噜声的时候,三个人也不打牌了,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床铺上。

    在去沪市的火车上,经常能够听到有人钱包丢了的声音,乘警和广播员一遍遍的在火车上提醒大家注意钱包的安全。

    看来目前裤衩牌钱包还是不太普及,要不然不至于发生这样的事情。

    不过三人下车的时候,看到了两名乘警押着一名年轻人走下了火车,铁路派出所将人移交带走。

    据乘客口口相传,别人是偷,这小子是抢劫。

    孙玉石摇了摇头说道:“真是世风日下啊,世风日下!”

    三人到了火车站外,复旦大学的人已经在门口举着招牌等他们了。

    “您好,严教授、孙教授、刘教授,我是复旦中文系负责招待工作的王禹,我先带着咱们到招待所。”

    “麻烦您了。”

    “不客气,这次能来咱们复旦大学开会,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校领导非常支持。”

    严家炎问道:“来多少人了?”

    “你们是最先来的,会议后天才开始,离的近的来的就晚。今晚到明天估计是来人最多的时候,我们联系了好几家的招待所,并跟市公交车公司联系,会议期间用公交车接送。”

    王禹热情地给他们介绍起来会议期间的安排以及沪市沿线的风光:咱们校区就在黄浦江边,会议期间你们要是有时间可以去黄浦江边吹吹风。

    下午系里的教授会来拜访三位。”

    复旦的招待所就在邯郸路校区里面,车子从复旦大学的老校门驶入,古朴的风格比不上燕大的皇家气派,但也能显示浓厚的人文气息。

    进入学校后,王禹更加热情了,将路过的一座座建筑都给大家进行讲解,恨不得拼凑出完整的一段复旦历史。

    北师大中文系有十八罗汉,复旦中文系有十四老,不过已经凋零了不少。

    比十四老更出名的,则是后来的“十八驴!”

    刘一民一直在想,为什么教做人道理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精致利己主义者?

    到了招待所,王禹帮大家拿下行李,中文系专门有会议服务人员在旁边做登记。

    开会的人多,房源紧张,只能两人一间。刘一民和严家炎住一间房,孙玉石和别人住一间。

    招待所的布局和其它的招待所差不多,屋子里放的书桌甚至是学生的书桌淘汰下来的,上面还刷着革命标语。

    严家炎笑道:“这次复旦有心了,也破费了!”

    经费是燕大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美国文学研究学会(山大)联合出的,但燕大中文系是有确确实实的利益诉求的,其他两方追求的是学术和名气等比较虚的利益。

    下午,复旦中文系的几个教授来拜访了他们。

    严家炎一一给刘一民介绍:“这是刘一民,一民,这是十四老之一的朱东润教授、陈子展教授、这是陈韵吉教授”

    双方一阵寒暄,陈子展教授对着刘一民说道:“严家炎,你们的宝树看起来很腼腆嘛!”

    “哈哈哈!”

    复旦十四老里面陈子展说话直接得罪过不少人,曾经齐白石老人因为陈子展的评价愤怒地认为陈子展看不起他,不过后来风波过后,齐白石称陈子展诚实。

    在复旦中文系这些人里面,数陈子展年龄最大。

    复旦的陈韵吉教授说道:“这是咱们全中国中文系的一次盛会,也是比较文学界的一场盛会,咱们到会议室将细节梳理一下。山大文学研究会的同志也到了,此时应该直接到了会议室。”

    一行人朝外走去,三月份的沪市气温不高,而湿冷也让刘一民有点不好受。

    严家炎在这样的环境如鱼得水,他就是老沪市人。

    “三月份温差大,你们要是早晚出去,记得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陈韵吉教授说道。

    陈韵吉比较年轻,承担着复旦中文系的行政职务。

    刘一民暗道接人的王禹还让自己等人去黄浦江吹风,这天气真去了才是脑子瓦特了。

    到了会议室,山大的人果然已经坐在这儿等着了,山大校长吴傅恒亲自带队。

    吴傅恒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刘教授,见到你我很高兴,希望有一天你能到山大讲课!”

    “吴校长,久仰您的大名。”

    “哦?那以前邀请你来你怎么不来?”吴傅恒笑道。

    严家炎插话道:“吴校长,实在是中文系事情比较多啊!”

    “哈哈哈,坐吧,同志们,家炎啊,你放心,我们不挖人。“吴傅恒说道。

    一群人坐下开始讨论比较文学研讨会的细节,会议进程两天,上午做主题发言,下午学术发言,第二天讨论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思想教育。

    “同志们,这是一次盛会。咱们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有同志讲清除污染的问题,大家不要怕,我一再讲咱们搞的是学术,学术和清除污染

第391章 拜访巴老-->>(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