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闫真”的名字写了下来,又问道:“你们教材编写的怎么样了?”
“进展顺利,就是经费不多了。”
严家炎瞪了刘一民一眼:“我就不应该问,社科院不是刚拨了三千块钱吗?”
“咦,才三千块钱,买资料都不够。”刘一民半跳脚地说道。
严家炎摆了摆手:“你走吧,我再想想办法。”
回到办公室,朱光遣看向刘一民:“又去要经费了?”
“捎带手的事儿。”
“咱们不是还有不少钱?”
“我先给严教授打个预防针,朱教授,德国的部分今天就开始吧!”
“好,我先研究一下普鲁士的历史。”
傍晚吃过饭,刘一民接上徐驰朝着人艺骑去,徐驰给刘一民讲着翻译进度:“锺书同志和杨绛同志加入以后,翻译的进度加快了不少。锺书同志的翻译水平,确实还行。”
刘一民抿了抿嘴没说话,带着徐驰来到了人艺。
米勒正站在门口欣赏着排起的长队,一只手插兜,一只手扶着叼在嘴里的大烟斗,听着旁边的中国老百姓的议论声。
“这美国佬可真会装丫挺的!”旁边有人骂道。
米勒看向英若诚,英若诚说道:“问你烟斗在哪儿买的!”
“哦,这是烟斗来自万里之外的大不列颠,宫廷的工匠用五百年的树干制作的,女王陛下亲自赠送于我。”
英若诚对着排队的人说道:“他确实有点装丫挺的!”
看到刘一民和徐驰过来,米勒冲着两人说道:“刘,看,前来看戏的中国人,长队,排长队!”
“一民,这就是你那个手下败将啊!”徐驰直接用英文说道。
米勒听到后,脸上有点挂不住问道:“你是谁?”
“徐驰!”
“我想起了,电视上看见过你,你经常跟在教授.刘的后面。
徐驰说道:“我在中国没听过你,我到美国也没听过你,看来你在美国也没那么有名啊!”
几人说的是英语,旁边的国人听不懂,但大家都觉得挺有趣,纷纷围过来跟看戏一样。
英若诚说道:“咱们赶紧进去吧,要不然呀,明天要上大新闻了。”
于是几个人才朝着里面走去,米勒和徐驰互相看了一眼,敌意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