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一个新手的写作特点。
刘一民读完之后,给余桦写了一封回信。
【余桦同志:
来信几番周转,今日得以收到。看你的文字,感慨颇多,你的文字非常具有成为知名作家的潜力,但不是现在。
希望你多加练习,争取早日发表。如有困惑,也可来信沟通,信封请注明“余桦”二字!】
婉转的表明“菜就多练”,余桦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第一宿舍》,讲了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在宿舍里相聚发生的事情。
这群年轻人一起经历了青春的困惑和恋爱的甜蜜以及经历了友情和人性考验的故事。
首发于1982年的《海盐文艺》,83年发表在了《西湖》上面,这是余桦第一次在文坛上亮相。
接下来陆续发表的和散文,都是发表在一些小刊物上。不过有的也获得了一些成就,之后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进入了当地的文化馆工作。
直到1987年到鲁迅文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作协文讲所参加学习,同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成为文坛的新星。
接下来,余桦陆续发表了几篇作品,成为了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对“暴力”的极度渲染,震惊了整个文坛。
刘一民又在信里面具体的给余桦的指了点意见,暴力的语言风格已经有所体现。
据说余桦的暴力语言风格是深受“大字报”的影响。
写完之后,直接投进了楼下的邮筒里面。
刘一民在《中青报》上写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的文章在燕大和青年中间广为流传,女排的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鼓励着大家。
在铺天盖地的文章和贺信之下,刘一民的这篇文章除了在青年中间外,并不显眼。
12月初,女排向刘一民发来邀请信,邀请刘一民到燕京体育馆参观。
女排的邀请信让刘一民十分意外,不过三天后,还是准时来到了燕京体育馆。
体育馆里除了刘一民之外,还有不少的文艺界人士,例如给女排拍出了第一部电影的《沙鸥》导演张暖忻。
北电下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沙鸥》今年上映后,还获得了文化部的表扬。
讲的是女排运动员沙鸥历经伤病、苦难和爱人离世等打击之后,仍然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
沙鸥一身伤病,在未婚夫沈大威的支持下重返赛场,但在赛场败给日本队,只获得了银牌。
回到燕京,沙鸥和沈结婚。沈是国家登山队的人,沙鸥听到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时,非常开心。但是没多久,国家体委过来告诉她,沈在回基地的途中雪崩遇难。
沙鸥经历丧夫之痛后,再次站了起来,回到了女排成为了一名女排教练。
张暖忻身穿灰蓝色的棉衣,戴着红色的围巾,短头发,今年四十一岁,一双眼睛十分有神。
看到刘一民后,主动过来给他打招呼,笑着说期待《红河谷》电影的拍成。
“您怎么知道?”
“嗨,我以前在上影厂工作,还给谢晋谢导当过助手,上影厂的一些事情我都清楚,希望咱们有机会合作。”张暖忻大方地说道。
说起来,张暖忻和刘一民的同学张曼凌,未来还会有一段交集。
张曼凌现在即将发表的中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来被张暖忻改编成了电影《青春祭》。
刘一民和张暖忻朝着体育馆走去,里面还有不少的记者。
“张导,今天女排邀请咱们过来主要是?”
“感谢咱们呗,咱们给女排做了宣传,他们回国了也要召开庆祝会,咱们自然也被算了进去。”张暖忻笑着说道。
女排的姑娘们穿着厚衣服,衣服是极为经典的一个款式,上面写着“中国”二字。
她们坐在一旁,神情一直保持着微笑。张暖忻认识他们不少人,拍电影的时候,没少交流。
指着中间的一名短发大高个女生说道:“瞧,那个就是重锤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