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袖变得更宽松了。
“是啊,他们那里农民穷,地也少,人胆子就大。有的大队率先干了起来,也有的个人在干。城里面,个体工商户有很多。除此之外,我在火车上还见到有人用鸡毛换糖,然后拿着鸡毛去卖,当地的一些羽毛厂,为国家挣了大量的外汇!”
于佳佳比李兰勇还兴奋,这一切不亲眼去看,根本想不到人能那想出多少的挣钱办法。
义乌的鸡毛换糖的这些从业人员,也慢慢在时代的潮流中造就了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市场。
李兰勇听的特别认真,用右手艰难的将于佳佳的话全部给记了下来。
于佳佳说道:“李兰勇同志,你不用记,到时候我要发表报道,你看报纸就行!”
“报纸哪有你说的详细,再说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李兰勇手肘压着本子的一角,确保本子不乱动,刚开始记的比较慢,后来写的越来越快。
于佳佳又回答了李兰勇不少的问题,才结束了提问。
“李兰勇同志,你也不急着回去做一番大事,咱们北方的政策不如南方灵活,你在燕大学习学习知识再回去也来得及。”
李兰勇点了点头:“燕大的教授也说了,现在改革开放主战场在南方,南方的政策好用了,才会慢慢地传递到北方!”
于佳佳又给刘一民看了看自己写的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报道,以及鼓励年轻人“自谋生路”的倡议。
“写的很不错!”刘一民夸奖道。
“能当得起你刘作家的一句不错,我这趟也没白跑!”于佳佳眉头舒缓,笑着说道。
刘一民听于佳佳的语气,刚想调侃她,就见她从挎包里面拿出了关于章华妹的采访资料,还有当地的一些情况。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在这儿等着我呢!”
“给,这都是你需要的,还有一些当地近一年的报纸资料,我都收集了,只不过是寄回来的,地址就是你这儿!”
“行,谢谢你了,晚上涮羊肉管够,这钱也报销!”
于佳佳顿时眉笑眼开,忙说不辛苦不辛苦。
“一民,你什么时候也讲一讲我们在前线的故事!”李兰勇趁机说道。
“会的!”
“那我等着!”
“我也等着!”
傍晚,四合院大宴宾朋,下班的朱霖和刘一民几个吃的满嘴流油。
“幸亏今天没我的戏,要不然啊,这好肉就跟我没缘喽!”朱霖笑道。
“在这儿签字就好!”四合院门前,刘一民再次拿到了上影厂寄过来的两千元剧本稿费。
加上北影厂的两千元剧本稿费,刘一民存款正式突破两万元的关卡。
钱多了也烦,往哪儿花呢,房子也没有那么多闲房等着自己去买。
此时,法国出版社的马赛丹尼到了,与他一起的还有当时认识的法国记者皮埃尔.阿苏里,未来的法国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当时在法国的时候给刘一民做过专访。
这一次两个人联袂而来,马赛丹尼除了为了刘一民的作品来的之外,他还想考察一下中国作家的其他作品。
皮埃尔是跟政府通过气的,来国内进行采访,将中国的变化带回到法国。
外事部门也提前联系了刘一民,告诉了他一点注意事项。
刘一民率先带他们参观了一下燕大,并带他们跟外研社的学生见了见面,他们跟这些留学生在一起,问了不少关于在中国的感受。
刘一民在旁边没有插嘴,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等他们聊完,刘一民将自己的书籍的单行本都给了马赛丹尼一套,让他自己看,看他具体要在法国出版哪些。
法国留学生费尔南多给他当翻译,费尔南多还能从马赛丹尼这里挣到一笔翻译费。
费尔南多正介绍着,李聪仁忽然说道:“刘的那一本你们肯定可以出版,我相信在,在法国它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绿皮书》!”李聪仁还没说,费尔南多就率先脱口而出。
马赛丹尼不解其意:“《绿皮书》?”
“
第254章法国出版商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