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0章报告文学:《奔腾的青年作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一对儿,笑着说道:“接下来就是老二喽!”

    “老二的事情又不用咱们操心!”杨秀云喜笑颜开地说道。

    “不用操心,但是也得往前赶!”

    今年是刘一民在家时间最长的一个寒假,除了收听广播,也就是写几个字儿。

    可是太冷,又写不了多少。于是干脆放下笔,跑到公社找田庆平玩,顺便再感谢一下他。

    刘一民带着东西出发,来到公社的时候,田庆平正在坐在办公室开会,别的办公室可能忙,他这个人武专干其实是没什么事情的。

    最新一批的兵已经送走,再征兵到了来年了!

    田庆平走出办公室,看着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怎么来找我了?”

    “等你下班,找你聊聊天!”

    “走,去我办公室聊!”

    “一民,你跟庆平的关系还还真好!”公社的主任冲他说道。

    “那是当然,考上大学还多亏了庆平的帮助!”

    中午,刘一民拉着田庆平去吃饭:“本来说考上大学请你到县里面东方红吃饭,可惜当时被喊到文化馆了,你也没时间到县里面,今天我就完成这个承诺!”

    “来两大碗面饸饹面,多放肉,我们另外加钱!”刘一民豪横地说道。

    两人聊了很久,田庆平一直向他打听改革的消息,刘一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从东南沿海的几个圈,到大江南北都在实行的包产到户,聊得是异常火热,丝毫不顾旁边人异样目光。

    “再来两碗饸饹面,一碗少一点,不用太多,庆平你呢?”

    “我也少点!”

    刘一民笑着讲起当时第一次投稿在供销社门口见到田庆平后来吃饸饹面的事情,吃一碗没吃饱,不舍得再拿钱吃第二碗。

    “你以为就你是?我在旁边公社,天天闻着香味流口水,也不敢经常过来吃,吃不起!”

    田庆平感慨道。

    “当时你还给了我一张洋碱票!”

    吃完饭,又跑到办公室里面聊了一会儿。

    “你有兰勇的消息吗?”刘一民问道。

    “这家伙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好久没回过信了。我找关系查了查,他们部队应该是没上前线的。”

    刘一民不知道田庆平找的是什么关系,也没有问。

    “唉,好久没跟这家伙通信了,还挺想他!”

    “那是,想当年咱们三个在学校,到哪儿都一起,后来你跟那什么..”

    “喝你水吧哈哈哈!”

    进入二月份,刘一民收到了《人民文艺》,封面上写的一行标题,让他“嗯?”了一声。

    封面上是这样写的:

    《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徐驰

    《红河谷》——来自徐驰笔下的青年作家在阿坝采风之作。

    刘一民快速地翻开徐驰的文章,这是一篇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主人公正是刘一民。

    以“阿坝采风在成都相遇”为切入点,详细地讲述了刘一民的写作历程,中间的主线是草原之行,从草原之行两人的对话再引申出刘一民的文学思路,并通过以往的进行解释一番。

    徐驰最著名的《哥赫巴德的猜想》写了一万八千字,这一篇《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写了将近三万字。

    “这个老徐同志真是写的真是好!”刘一民一边看,一边笑,文字质朴活泼,让读者犹如身处大草原,身处两人的谈话之间。

    【卓玛,一个热情好客的草原姑娘,她常说她的心眼子像天上的铁鸟一样大】

    最后写着【刘一民同志,并不是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乡土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把他吹到哪里,就能在哪里扎根发芽,跟当地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并写出精彩的文学作品。】

    【我跟刘一民同志在草原上待了三十五天,我亲眼见到他是如此热爱他的读者,热爱友好的藏汉人民。只要跟人说上三句话,他就能立即跟对方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整天笑呵呵的,我们都问他有什么好笑的,他总是说.】

    老徐同志,夸的有点过了啊!

    不过继续夸,别停啊,怎么才三万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