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崔道逸见李书兴致不高,安慰道:“老李,一民不是说了,合作的机会还多着吗?”
“唉!”
李书的效率很高,翌日上午,对方就打来了电话,说下午天晴的话会过来,要是下雨的话就不来了。
对方还带了一个徒弟,两个人把整个院子给做了总共十块钱。
刘一民上午去了一趟燕大,给几个教授送了几本《追风筝的人》的样本书。
严家炎拉着刘一民聊了聊,刘一民正准备走,教授谢冕走了进来,看到刘一民后乐呵呵地说道:“一民怎么也在这里?”
刘一民笑着将《追风筝的人》也送给了谢冕一本,谢冕笑着说道:“果真是中文系之宝树。吴组缃教授,刚才还在隔壁夸赞一民!”
“吴教授在隔壁吗?一会儿我去给他也送一本!”刘一民这次带的很充足。
谢冕坐了下来:“一民,你怎么看待归来派和新诗之争?”
刘一民本身已经准备走了,又不得不坐了下来:“谢教授,您是指哪个方面?”
严家炎给两人倒了一杯水,说道:“我看一民就没怎么发表意见嘛,老谢,我觉得一民颇有大将风范!”
谢冕没有将年轻诗人称呼为朦胧,而是称呼为新诗:“其实我觉得新诗很美,大胆地融合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在形式上也进行创新,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老谢一直在为新诗奔走疾呼,在《光名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你看了吗?老谢很厉害啊!”严家炎靠在沙发上说道。
“谢教授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我看了,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上面的一些观点,不管是还是诗歌都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活水,不断地往前奔流,应该支持创新!”
刘一民又说道:“本质上,我的一些诗歌也是新诗嘛。我们的表达的内容变了,形式当然也在变化!”
谢冕笑道:“你的观点跟我不谋而合啊,不过我很少见你发表诗歌方面的评论。”
“精力有限嘛!”
办公室里面,谢冕继续地深入谈了谈纷争的事情。
刘一民看向严家炎说道:“我虽然没发表评论,可人也没少评论我哈哈哈!”
听到刘一民嘴里面的不满,谢冕道:“有些同志确实有点过了!”
“谢教授,我觉得新诗和所谓的老诗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跟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并不同,就算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也并不妨碍两者共存。
老诗也有可取之处,新诗也有。应该取长补短嘛,有不好的地方当然可以批评。讨论可以促进进步,但偏执的攻击不行。近乎人身攻击的辱骂,谁都受不了啊!
严教授,你说我冤不冤?我没说话,一群人骂我!”
严家炎正色道:“也不是谁声音高谁就有理!”
“是啊,这群年轻人也有错的地方!”谢冕说道。
“谢教授,青春诗会上课的时候您应该也在吧?艾清同志的课堂上的稿子,您应该也看了,其实不瞒您说,艾清同志提前给我看过!”刘一民说道。
“那你当时怎么看的?”
“我当时就知道要闹出争论来!”刘一民笑道。
谢冕:“嗐,说实话,我当时没想到那么严重!”
“作为诗坛的一份子,谁都有权利发表对诗歌的看法。我觉得新诗有好的地方,当然也有刻意追求新而出现的形式异化的现象。就像法国的先锋派作家,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但也有刻意追求形式和读者感官的冲击而造成的主次不分的。”
谢冕和严家炎思考了起来,刘一民笑着走出了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谢冕说道:“看来一民有点怒火啊!”
“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我倒是喜欢这种,有理有节!老谢啊,说实话,你跟一民聊这个事情不太合适!”严家炎说道。
谢冕:“年轻人里面的大拇指,我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的嘛!”
刘一民来到隔壁,见到几位老教授,刘一民笑着递上了自己的书。
吴组缃正在抽烟,看到刘一民递书过来,将烟掐灭后双手接了过去:“前几天课堂作业还让中文系的学生写评
第216章 是时候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