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带上了一张商务印书馆出具的稿费证明,还带着财务的签字。
“数数吧一民,别不好意思,当面数!”黄春雨又说道。
刘一民快速地数着钱,一张张崭新带着墨香的大团结在黄春雨的眼前刷刷的掠过,看的他喉咙发干。
再到后来索性喝起了茶,眼睛也离开了钱。
刘一民快速地数了一遍,数到手有点疼,数完之后,刘一民将钱装进了信封,甩了甩胳膊。
黄春雨调侃道:“呦呵,数钱数到手疼,真希望啥时候有你的福气!”
“下次再发稿费的话,直接用汇款单吧,这样也省的数了!”
“你这个烦恼我倒是想有,可惜没什么机会!那行,我以后直接让财务给你寄过来。”
商务印书馆到刘一民这里很近,再到邮电局寄的话,无疑他们的财务要麻烦一点。
不过,刘一民就省了大劲儿了。
《追风筝的人》还没有开售,文坛一些跟刘一民关系比较好的人就拿到了样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内,出版社的社长韦君怡手里面拿到了一本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追风筝的人》扔到了李书的桌子上。
“来吧,李书同志,欣赏一下咱们商务印书馆的同志们的印刷水平!”
韦君怡怒气腾腾的样子,让李书赶紧站了起来,陪笑道:“韦大姐,这是个意外!唉,不怪我们不努力,都怪商务印书馆的人太狡猾啊!
你是不知道,他们派人打听好了一民同志的回京时间和路线,直接蹲在了家门口!一民同志人好,肯定是抹不开面子才答应的。”
韦君怡笑骂道:“老李啊,重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追风筝的人》是一篇读者反响极为热烈的,要是反响的不热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杂志转载,就连咱们的《当代》本来也是准备转载的,可是考虑到长篇所占篇幅太长才作罢!
这样的一本,出版权搞丢了。丢了就丢了吧,还偏偏是商务印书馆!上次你们敲了商务印书馆一次竹杠,这次好了,人家来报仇来了。
陈元平时看着蔫不拉几的,干起事儿来闷不吭声!”
韦君怡穿着蓝色的薄棉衣,围着灰色的毛线围巾。头发黑白相间往后一梳极为干练,有点胖胖的,戴着眼镜,说起话来声如洪钟。
旁边的其他编辑听到后,都忙着自己手头的工作不敢抬头。不管忙什么,现在得忙,要不然火力很可能就到你的身上了。
李书心里叫苦,敲竹杠不也是在您的指示下敲的吗?
韦君怡和陈元两个人是出版行业里面的老人了,五十年代开始就干,是老朋友,老朋友就避免不了相互比试和暗地里较劲。
韦君怡继续说道:“好的出版权,咱们要争取拿到书里面。不光是李书,其余人也听好了。改革开放了,各行各业都要竞争起来,要敢立潮头。出版行业的潮头是什么?那就是出版一部部好作品,李书,接下来你可要跟作者们建立好的合作关系。
听说一民同志,又要有新的了,你多往一民同志那里跑一跑嘛!”
等韦君怡走后,李书看着《追风筝的人》的样书,嘀咕了一句印的确实不错。
翻开封面后,上面写着几个字“友陈元敬赠”。看着这五个字,李书才知道韦君怡为什么发那么大的脾气。
要是自己,肯定也发火。
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个商务印书馆的陈经理,搞什么名堂嘛!”
“嘿,这不是跑来耀武扬威来了?”一名编辑说道。
“两人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小孩子脾气!闹的是他们,苦是我啊!”李书不断地翻看着《追风筝的人》。
“你?老李,你才不是。我们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吓得大气不敢出,大姐往这儿一站,我头皮都发麻!”
李书又跟他们聊了几句后,装上东西朝着《人民文艺》走去。看到崔道逸的桌子上也放着《追风筝的人》,直接找东西盖了上去,眼不见心不烦。
第215章 一肚子坏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