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藏兵英勇顽强,但是主帅不靠谱,其余的部队也不靠谱,加上装备也落后,最后几乎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土舍索文茂带着藏兵埋伏英军,斩杀百余人后因功被清政府授予花翎顶戴。
哈克里和阿木穰战死,他们的塑像在当时纪念参战阵亡将军朱贵的“高节祠”,阵亡将士的坟墓被称为百丈坟。
等索泽郎讲的差不多了,他们的吉普车停在了辫子坟的不远处。刘一民和徐驰看着这稍显简陋的墓地,他拿着相机拍了不少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后话剧布景都用得到,可以做参考。
“他们都是英雄啊!”徐驰感叹道。
四人站在坟墓的前边,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三江乡驱车转了转,徐驰遥遥地指着远处的山脉说道:“那就是邛崃山,邛崃山养育了不少英雄儿女啊。那边是金川、乾隆爷损兵折将才拿下的金川。”
大小金川之战,位列乾隆爷的十全武功之二。
“那边被挡住的应该有夹金山吧?”刘一民问道。
索泽郎说道:“正是夹金山,是我们前辈往北走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在这座山上我们损失也很惨重啊!”刘一民感叹道。
徐驰和刘一民的笔记本上,不断地进行着记录。索泽郎不好意思的坐在刘一民身边,询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只知道刘一民是作家,至于写了什么,他不太清楚。
徐驰乐呵呵地坐过来讲了起来,听完后,索泽郎说道:“刘作家,你年纪轻轻原来如此厉害。我们这里也有不少汉地过来的年轻人,他们都很能吃苦,刚开始来的时候不适应,现在已经成了我们阿坝的一部分了。”
在阿坝有不少过来帮扶的干部,也有一些分配过来的年轻人,战斗在各个岗位上。
转了一圈后,回到了乡政府,他们在这里休息一晚上后,开始一路缓缓的前往阿坝的其它地方。
刘一民看着徐驰说道:“老徐同志,你这身体不错嘛,我还以为你会缺氧,我看你今天除了说话慢了点外,整个人也没什么异常。”
“这里毕竟不是太高,我要是连这里都上不来,那干脆不要来了。”徐驰的脸有点红,但相对来说还很健康。
刘一民隐隐的感觉到有点缺氧,但并不难受。
他们住在乡政府的房子里,办公室打个地铺就当床了。晚上三江乡的乡政府的乡长还有其余的工作人员都围在他们的地铺旁边,一边劝酒,一边听他们讲燕京和南方的故事。
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天安门到底有多大,门前的马路是不是特别的宽?又问有没有见过老人家?徐驰当然是见过的,还请教过老人家是怎么作诗等问题。
徐驰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对象,纷纷问徐驰当时的情景,徐驰得意的讲了起来。
此后,他们每到一地,当有人得知他们从燕京来的时候,都有人问相同的问题,还有藏族人眼含热泪地告诉他们:“是他派了金珠玛米来解救我们的。”
司机老王每次听到有人说金珠玛米的时候,脸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自豪感,用手拉一拉自己的衣下摆。
“我跑出去了一趟,回来后就成了金珠玛米,刘作家,当初解救的人,刚解救的时候,脸上还是非常麻木,根本不敢相信。跟我当时出去后,见到第一个解放军时,就是一个样子。”
老王讲起当时跟着部队回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发出感慨的声音。
看到这场景,刘一民不由自主地想起《农奴》里面的台词:“他们是打碎铁索的兵啊.东方出了一个顶红顶红的太阳……”
第二天凌晨,天很冷,三江乡的藏地同志,将身上的藏袍送给了刘一民和徐驰,两个人想留下点钱,被对方严词拒绝了:“同志,我们是同志!”
往里面的道路愈发难走,弯弯绕绕。
风轻轻地从耳边吹过,响起一道慈祥的声音:“小娃娃,替我去看看嘛。当年走的匆忙,没能仔细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