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枚森压低了声音,仅仅他们两个能够听到:“编辑算个屁啊,现在整个燕京一板砖拍下去能砸死三个编辑,你看看,咱们桌子上就有三个,我更想当作家。”
“你这编辑不一样,你们《青春》现在是苏省的大刊!”
“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为作者服务!”
吃完饭,周燕如像是故意说给崔道逸听的似的:“一民啊,我看《狼烟北平》研讨会不仅要办,还要办好。我回去向轻泉同志建议一下,要提高研讨会的规格。”
周燕如的话,气得崔道逸翻了个白眼。不过走在街上,讨论到其他话题的时候,两人又有说有笑,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现在是秋冬季节,可是这次文代会却刮起了一场春风.”
文代会结束之后,曹禹专门喊上刘一民到家里面吃了一顿饭。巴金和李晓林开完会后,就即将离开燕京,临走之时,来曹禹家里面吃一顿饭。
客厅内,曹禹和巴金、刘一民三人喝起了酒。李晓林跟万方还有李玉如三个人在旁边扯着闲话,不过万方和李晓林的编辑身份,让他们时不时地注意力投向曹巴刘身边。
“《狼烟北平》话剧排练好了,到时候我要来看一看。在文代会上,几名同志谈起来,对这部话剧的期待很高。都想看看,能不能得《茶馆》几分韵味。”巴金抿了一口酒,又连忙夹了一口菜。
曹禺跟巴金碰了一下,缓缓讲道:
“《狼烟北平》我准备作为1980年新年第一场话剧来演出,到时候你可要来看一看。演员里面用了很多《茶馆》的老演员,布景也十分的讲究,我的老哥哥,我个人感觉,最起码有《茶馆》五分神韵。
你能看到一位老北平的人力车夫,从时间的的长河中朝你缓缓走来,拉着你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见证毁灭、悲哀、希望和新生。”
《狼烟北平》已经排练完毕,剧本彻底定版,只等继续排练到1980年1月1号首演了。
巴金神色一动,笑着说道:
“你这可不是1980年第一剧,是八十年代开门第一剧了,看来你对这个本子的期望很高。一民,话剧几乎倾注了家宝一生的心血,你作为他的学生,可要多写一些好剧本,为家宝分担一下话剧的重担。”
刘一民赶紧说道:“我一定多写点好剧本,努力向老师靠近。《狼烟北平》能得老舍先生的《茶馆》两三分韵味,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曹禹笑道:“你不必谦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老哥哥,最近一民写了一篇关于美国的,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让他给你讲一讲。”
于是,刘一民给巴金讲了讲,旁边的李晓林凑了过来说道:“要是在美国发表不了,这可以在我们《收获》上发表。一民,你最近真没什么稿子?”
“师姐,下次我一准想着你!”
李晓林有点失望,不过又再三叮嘱,下次有稿子,一定要想着《收获》:“投《收获》,有收获嘛,下次有时间,也去沪上坐一坐。”
巴金对《绿皮书》的故事很满意,像曹禹一样,提出到时候可以帮忙联系美国的杂志社。
喝了点酒,刘一民准备回学校。但燕京的风又开始刮了起来,嘶吼的风声夹杂着尖叫声,李玉如拉着刘一民住在了客房:“刚喝点酒,吹一吹容易醉,还是住在家里最稳妥。”
于是,刘一民第一次住在了曹禹的家里面。
11月底,《燕京文艺》精心准备的《狼烟北平》研讨会正式召开了,果然如周燕如所说,提高了研讨会的档次,并且还安排了《中青报》记者的采访,这次《研讨会》的内容将会发表在《中青报》上面。
不过,刚到《燕京文艺》门口,就碰到了同样来开会的崔道逸。
崔道逸冲着刘一民眨了眨眼睛得意地说道:“《狼烟北平》的研讨会,《狼烟北平》的编辑不来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