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国家发展非常重要,提出要立马拿出一个章程来。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讲一讲!”
当时刘一民在会上只是强调了设立文学奖项的重要性,并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建议。与会的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自己跑过去谈建议,像是指导工作一样,万一再惹人反感。
“老师,我觉得剧本和小说不一样,创作的数量比小说要少很多。所以剧本奖项的评选时间范围,要比小说奖的时间长一点。最起码不能像短篇小说奖一样,一年评一次,一次评一堆。
物以稀为贵,获奖的作品多了,有获奖名头的作者自然多,无形中就降低了奖项的重要性。”
“哦?时间范围长一点?”曹禹重复了一遍后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时间一长,能挑选的作品就多,好作品也相对多一点,这个建议我会提一下,还有没有?”
刘一民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老师,我还有个建议,你可能不会认同,但我想你能仔细考虑一下。我建议以您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文学奖.”
“不行,这怎么能行!”刘一民话还没有说完,曹禹就情绪激动地打断了。
刘一民看着情绪激动的曹禹,他还没说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曹禹肯定会认为以他的名字命名,不符合规矩,又有过度“神”化他之嫌。
最重要的还有,他作为目前话剧界最负盛名的燕京人艺话剧院的院长,又是戏剧家协会的领导,自己提出设立“曹禹剧本奖”,会被人认为是自己向自己脸上贴金。
即使以他的地位,大家不会那么想,甚至觉得是实至名归,但他不这样觉得!
“老师,你先听我讲,以你的名字命名,实际上是这个奖项在借您的名气来提高剧本奖的名气。您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盛名,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无形中就将剧本奖的名气给传到了国外。”
曹禹号称“东方莎士比亚”,这样命名不是曹禹蹭剧本奖的光,而是剧本奖在蹭曹禹的热度。
为什么后来中国的文学奖,中规中矩名字的大奖都改成了以人名命名,除了所谓的表彰文学贡献外,也有靠着人名提高名气的想法。
国外的文学奖,也是如此。例如:雨果奖、龚古尔文学奖、卡夫卡奖、安徒生奖等等。
刘一民趁机再次以国外文学奖为例解释了解释,坐在椅子上,曹禹神色不断变换,刘一民的解释他听进去了,但是眉眼间的顾虑是有增无减。
国内目前还没有第一个以人名为命名的奖项,这帽子不好戴啊!
“想了想,还是不妥!”曹禹低声说道。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叹了一口气,最后还是没说动曹禹。既然说不动曹禹,那就由自己这个学生来想点办法吧!
当然,他是曹禹的学生,也不能直接写封信给周杨或者是夏言这种级别的领导,说设立一个由我老师名字命名的剧本奖吧!
与其后来改名字,还不如一开始就这样做,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刘一民站在人艺门口思考片刻,就拿定了主意。骑着自行车辨明了一下方向,朝着北边的《中青报》编辑部骑去。
《中青报》编辑部在东直门海运仓胡同,离人艺也就三公里左右的距离,骑个自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这是刘一民第一次来《中青报》的编辑部,门口一位老门卫坐在传达室昏昏欲睡。
“你好,老同志,我找于佳佳!”刘一民连着喊了几次,门卫才勉强将眼皮支起来一条缝,打量了刘一民一下后,又闭上了眼睛。
刘一民再次说道:“老同志,我找于佳佳,《中青报》的记者同志。”
“于什么佳?”门卫将手放在耳朵后边大声地问道。
“于佳佳!”
“过家家?”
刘一民:
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根烟递了过去,还没点着,门卫就说道:“哦,是于佳佳啊!佳佳是个好同志,我给你打电话。”
第126章 曹禺文学奖?-->>(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