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一篇年轻的读者喜欢,一篇上了年纪的读者喜欢,整个中国的读者群体被你一下子都给捞到了网里面。有时间你去《人民文艺》看一看,堆满了你的读者来信。
我们五月份的时候还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是一位金陵大学的教授写的。评价《狼烟北平》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多了很多作品没有的‘人’味。”
张广年一边说,一边拉着刘一民往《人民文艺》走,非得要他去《人民文艺》看一看。
到了《人民文艺》一看,果然门口扔着几袋子读者来信,上面都是写着寄给:《狼烟北平》作者刘一民。
“一民,看来编辑部得专门找个地方放你的读者来信了!”崔道逸说道。
“先帮我保管着,总不能让我扛到燕大去!”
“哈哈哈!”
到了编辑部,张广年带着刘一民走到四楼改稿作者住的地方,一群人正在甩扑克,走进去后,张广年大声地说道:“同志们啊,你们看看,大好的时间你们不用到改稿子写稿子上面,你们看看一民,刚从法国回来,你们知道吗?一民的书都要在法国出版了!”
冯继才正躺在床上,一本书盖着脸假寐,听到张广年的话,立马起身,书掉落在了地上:“真的?”
“那还有假?”张广年继续苦口婆心地说道:“同志们,一民有句话说得好,追光的人必将光芒万丈,你们说你们,应该多向一民学习学习。好作品,都是不停地写出来的。”
说完后,张广年和崔道逸直接带刘一民离开了四楼,留下了一群傻眼的作家。
“老张同志,感情你是让我来给你当靶子的!”刘一民叹了一口气。
“一民,这不叫靶子,这叫目标,他们的目标。你不知道这帮人,改稿一次能改十天半月,哼哼唧唧的,就得刺激一下他们。
总说自己没思路,我就不信了!”
刘一民暗道,人家可不是哼哼唧唧的,有部分人是当成上班啊。这跟普通的上班还不同,工作越努力,“工作”没的可就越快。
一天两块钱的补贴,比上班的工资强多了,还没办法量化工作量!
崔道逸在身后说道:“一民,你在法国的经历可以写出来,写成散文投过来。说不定此次法国之行,还能专门出版一本散文集,就叫《法兰西行记》。”
“师兄,我谢谢你,你可真贴心!”
“不用客气,这是师兄应该做的。”
在《人民文艺》待了一会儿,找了几封读者来信揣进了兜里面。崔道逸说的散文的事情,仔细一想还挺靠谱。
大作家通常都有自己的散文集,散文集除了写下自己的生活外,里面的内容还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的思考。
巴金这次的法国之行,就会被他写进自己的散文里面。
不过散文这种事情,得慢慢来,当日记一样,一天写一点,急不得!
走出《人民文艺》,刘一民顺便看望了一下老马。《狼烟北平》的成功,老马的功劳离不了。
“来了?马爷正好买了只烤鸭,一块坐下来尝一尝!”老马费劲地抬了一下眼皮说道。
旁边的周兴赶紧说道:“刘一民同志,这是老马专门给你买的,他说你回国了肯定会过来一趟。”
刘一民意外的看了一眼老马问道:“老马,你怎么知道我会来?”
“你小子不是那没良心的人!马爷都是快闭眼的人了,见一面少一面啊!”老马颤颤巍巍的将烤鸭端到了墙角的阴凉处,又搬出来了桌子和凳子。
“瞎说,马爷你长命百岁!”刘一民眼角一酸,今天自己要是不来,老马该说自己没良心了。
“嘿!北平这地界儿几百年来,想长命百岁的人多了,也没见哪个真活过一百岁。我算是发现了,你越是想死,你越是死不了。越是不想死的人,死的越快,你瞧那老佛爷,可不就是这样。”
跟老马待到下午,才回到燕京饭店,和李晓林打
第124章 销量一骑绝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