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军走下车跟守墓人聊了几句,重新回到了车上:“因为来巴黎的代表团总要来看看,所以我们跟这些人打好了关系,时不时地送一点小礼品,对我们友善了不少。”
公社墙在公墓东北角的76墓区,随着地势起伏的道路前行,走了差不多十分钟就看了一堵灰色砖墙,墙上存留着弹孔的痕迹。墙面上有一块大理石石板,上面写着“纪念巴黎公社死难者”。
1871年5月27日,巴黎公社最后幸存的一百多名社员跟反动军队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明知没有任何希望的巷战,最后壮烈牺牲。
短短72天的巴黎公社,是人类的一曲悲歌,也是第一次勇敢的尝试,后人的成功是站立在他们的失败经验之上的。
社员墙旁边,是《国际歌》作者的墓。
代表团的人分散在社员墙的各个角落,每个人看着这堵墙都有不同的感受。
“没想到,社员墙如此的低矮,只有两米多。”徐驰感叹道。
“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伟大。”罗孙说道。
社员墙的前边放着鲜花还有一些旗帜,显然平时这里也有很多人过来。
“一民,有什么感受?”李晓林问道。
刘一民看向李晓林:“感觉我们像是一群来自异国的熟人。”
“这就是'同志'!”
参观完之后,一行人在顾志军的带领下,在公墓四处转了转,这里埋葬了法国不少的知名人物,肖邦的墓也在这里。
转了一圈后,使馆的车辆又带着他们沿着塞纳河走了一段才回到了大使馆。李晓林笑着说道:“大家一个人出去可要看好自己手中的钱。
他们这里盛行小费文化,作协给大家准备了三十美元,可要省着点花。”
说着又讲起五十年代巴金出访的趣事,因为推门要给门童小费,但是又没钱。于是跟另外一位代表团的团员约定,两人出门,巴金走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要抢先于门童开门,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省下小费
第116章 他们有的,以后咱们也会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