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2章 单行本印刷完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尺在样衣上一边比划,一边摇了摇头。

    他没有去过法国,但他在这里知道的比绝大多数人都多,跟前来做衣服的稍微一聊天,就能得到不少的消息。

    “法国的大使经常过来找我做衣服的,他们这些外国人,做衣服做的特别的勤快,都有钱。”

    翌日上午,刘一民如约来到红都服装店试成衣,灰色的西装和灰色的中山装都十分合体,只不过穿上这一身,感觉看起来老了不少。

    “这才有个出国的样子,小伙子,你走几步,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老裁缝师傅笑着欣赏着刘一民,仿佛是在欣赏自己的作品。这身西装,显得刘一民的身材十分挺拔,只不过脚上的棉鞋跟西装有点格格不入。

    “小伙子,这是我给你列好的几个店,你分别去买就好了。如果没有的话,你就要再辛苦多跑跑了。”

    “多谢您了!”

    “不客气,下次做成衣再来找我!”

    一件西服加上一件中山装,花了150元,算下来身上置办齐全的话,200块钱差不多了。

    单子上列的第一个地方就是王府井这里的燕京市百货大楼,刘一民从王府井周边过了无数次,还真没有进来过。

    眼前百货大楼是55年建成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苏式和中式的建筑风格。苏L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是体现在了各个方面,各地都能看到苏式的建筑。

    高耸的立柱和拱门下,前来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广场上干净整洁,这里是中国规模最大和商品最全的百货商店,不少外国人也过来参观,窗口自然是打扮的漂漂亮亮。

    走进百货商店,一楼是售卖一些日化用品的地方。到处是一些革命标语,还有一些是向张秉贵同志学习的口号。

    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同志就在一楼工作,专门卖糖果。

    去年,张秉贵被燕京市授予“燕京市特级售货员”的称号,今年就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了。

    凭借着“一把抓”的本领当上了代表,还是当上了常务委员。

    对于一个售货员来说,靠着绝活走到这地步,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柜台前挤满了人,大家都想让张秉贵亲自给自己抓一把,感受一下劳模精神。

    去世后,大楼前摆放着他的半身铜像,被领导评价为:“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刘一民想去看看,可惜今天的时间有点赶,没办法过去。于是推开人群,朝着上面跑去。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找到了卖衣服的柜台。

    衬衣的样式有点少,刘一民买了一件白衬衣和一件天蓝衬衣,但是没有领带,皮鞋有倒是有,没有合适的。

    又转了几个地方还是没有,刘一民骂了一声回到了学校里面,等过几天再出来找找。

    4月10号,《人民文艺》的崔道逸通知刘一民单行本已经印刷好了,给刘一民准备了二百六十本样书,供他当礼物。

    刘一民来到《人民文艺》,崔道逸兴奋地将书递给他。

    书的上面还带着浓郁的油墨味,纸的颜色偏黄和偏软,封面上的图直接用的是《人民文艺》那一期的配图。

    书的定价是一本6毛,不过跟刘一民没关系,又不是版税合同,他挣不到书的售价分成。

    “刘一民”三个大字在封面的标题下面,曹禺给刘一民写的序放在了最前面,接下来是张广年、艾清、崔道逸,最后是《诗刊》编辑部。

    崔道逸敏锐的察觉到了刘一民在他的名字上停留了几秒,于是笑着解释道:“那天你走之后,我看《诗刊》编辑部写了那么多名字,我们也不能弱了气势,于是就把我的名字给加了上去。”

    刘一民笑嘻嘻的打量了崔道逸一眼,只见他脸不红心不跳也懒得戳破,只不过旁边的其他编辑却直接说道:“老崔,你脸皮可真是练出来了,两个名字气势弱,三个名字就不弱了?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名字加上去?”

    “你们这是诽谤!一民,走咱们进办公室里面说,这里人多眼杂!”

    崔道逸拉着刘

第112章 单行本印刷完成-->>(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