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了让你们将来亮剑时,剑更锋利!
    但剑的灵魂,永远是持剑的人!
    这股子气,不能丢!”
    这番话,在许多类似场合,被不同层级的军官,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地向年轻军人们灌输着。
    他们开始明白,“亮剑精神”并非鼓励蛮干,而是强调在拥有过硬本领的基础上,培养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克敌制胜的决心。
    在战术研讨和实战化训练中,这种精神的体现更为具体。
    红蓝对抗演习,蓝军往往拥有技术装备优势。
    一次丛林渗透任务,红军一支特战小队被蓝军无人机和传感器层层封锁,陷入绝境。
    队长,一名绰号“钉子”的上尉,看着队员们有些沮丧的神情,突然低声说:
    “想想老团长当年被坂田联队包围在苍云岭,装备比咱们现在差远了吧?他怎么做的?”
    队员们眼神一动。 “正面突围!打他的指挥部!”
    “对!”钉子队长眼睛发亮,
    “蓝军以为我们用特种作战思维,我们就偏给他来个‘蛮不讲理’!
    他们的指挥所肯定依托技术节点,找出来,端掉它!
    技术不如人,就用土办法+狠劲弥补!”
    他们放弃了原定渗透路线,利用暴雨天气和复杂地形,用最原始却最隐蔽的方式迂回穿插,甚至故意制造小规模混乱吸引注意力。
    最终,他们奇迹般地摸到了蓝军野战指挥所附近,用炸药包和密集突击,
    “同归于尽”式地打掉了对方的指挥中枢,为红军主力反击创造了决定性战机。
    复盘总结时,蓝军指挥官感叹:
    “你们这打法…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有点…有点当年李云龙将军的味道了。”
    这话,让红军特战小队的所有队员,感到无比的骄傲。
    除了战斗精神的传承,新一代军人对老一辈的敬仰,更体现在对他们战略眼光和治军理念的重新发现上。
    军事学院的兵棋推演课上,学员们分析李云龙在平安县城之战中“围点打援”的战术,以及其引发的巨大连锁反应。
    有学员惊叹:“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是一次战役级别的主动造势!
    
第260章:新一代军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